我们都知道 ,胡塞是拖鞋军,主要依靠伊朗支援和国际黑市买武器,甚至能够大量买到美军援助乌克兰的大量单兵防空武器,但是奇观的是,胡塞最近三次袭击“杜鲁门”航母战斗群,一个拖鞋军,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首先、曼德海峡很窄,然后采用低慢小无人机饱和式侦查,看到即攻击,并适时传回位置数据,接着立即发射超高音速导弹攻击,因为距离短,超高音速导弹可以短时间达到现场,发起攻击,那么,胡塞采用什么通讯技术,不被美军干扰封困,且能够连续攻击。
地理优势:曼德海峡的天然伏击场
曼德海峡作为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其最窄处仅30公里,而胡塞武装控制的红海沿岸450公里海岸线形成“战略钳形走廊”3。根据国际航道数据,美军航母战斗群需在此区域保持30-50公里的护航距离,而胡塞武装部署的“努尔”反舰导弹(射程300公里)和“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射程450公里)可覆盖整个海峡区域 。狭窄水域迫使航母编队进入胡塞预设的打击半径,形成“守株待兔”式的伏击条件 。而且这里是全球主航道,虽然封锁制裁,但是漫长海岸线上,经常出去民用船捞到各种通讯、武器、物资还是很容易的。
无人机侦察体系:低成本“天眼”网络胡塞武装久经战场,无人机战术早在几年前就在内战和攻击沙特时候,频繁使用和改进,构建了由沙希德-136无人机(航程2000公里)和改装民用四旋翼机组成的“低慢小”侦察链。2025年3月的三次袭击中,其通过以下流程实现目标锁定:
前沿侦察:派遣10-15架无人机群对海峡进行扇形搜索,每架携带红外/光学传感器,单机监控范围约80平方公里 。
数据回传:利用加密短波电台(频率1.6-30MHz)将目标坐标发送至岸基指挥中心,单次传输耗时仅12秒 。
协同定位:通过多架无人机交叉验证,将航母定位误差缩小至50米以内,满足导弹末端制导需求 。
高超音速打击:5马赫的“闪电突防”胡塞武装使用的“巴勒斯坦-2”导弹(伊朗技术转移)具备以下特性:
速度与时间:5马赫(约1.7公里/秒)巡航速度,从发射到命中450公里外目标需4分24秒,比美军标准拦截反应时间(6-8分钟)快30% 。
突防设计:采用双锥体弹头与等离子隐身涂层,使AN/SPY-6雷达探测距离衰减40%,末端机动过载达15G,远超“标准-6”导弹的拦截能力极限 。
饱和攻击:三次袭击中,胡塞采用“3波次打击”模式:首波发射6枚导弹吸引防空火力,第二波12枚实施主攻,第三波自杀式无人机清扫残余防御单元 。
抗干扰通讯:游击战电子对抗体系面对美军EA-18G电子战机的干扰,胡塞武装通过三层次技术实现通讯保障:
物理层防护:使用光纤直连的岸基指挥所(埋深20米)作为核心节点,抗电磁脉冲能力达50kV/m 。
频段跳跃:装备伊朗提供的“雷电-3”跳频电台(每秒5000次频率切换),可在2.4GHz民用频段与军用L波段间无缝切换,干扰成功率低于15% 。
中继接力:在红海岛屿部署漂浮式通讯浮标(伪装成渔船),通过激光通信中继无人机数据链,形成抗截获的“暗网”传输通道 。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为啥强大的美军每每丢人的原因,虽然胡塞外号拖鞋军,其实已经是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没几个国家打的赢,而且人口众多,地缘复杂,国际支援也不少,战斗意志坚硬,令霉敌和以尤十分头疼。除非上地面清除,短期内根本就铲除不了,何况地缘政治那是一团浆糊,怎么都难搞。
根据2025年3月袭击后的公开数据:
胡塞共消耗18枚导弹、45架无人机,总成本约380万美元7;
美军为拦截消耗32枚“标准-6”(单价430万美元)和6架舰载机燃油,直接损失达1.47亿美元7;
导弹突防成功率从首次的17%提升至第三次的41%,证明其战术体系快速迭代能力3。
这种“地理扼喉+技术突袭+经济消耗”三位一体战术,正在改写现代海战规则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