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的皇子中,最悲惨的莫过于乾隆帝十二子永璂。母亲是继皇后那拉氏,被寄予厚望,却因母亲的失宠,走向坎坷的命运,被人称作“穿孝阿哥”。
为什么会被称为“穿孝阿哥”?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
贵胄之子,皇后之伤
永璂,乾隆帝的第十二子,母亲是那拉氏。
乾隆十七年,永璂出生在翊坤宫,那是继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乾隆唯一的嫡子。
乾隆赐名“永璂”,寓意珍贵如美玉,乾隆对他寄予厚望,在年幼的永璂面前铺开了一条锦绣之路。
翊坤宫内,刚出生的永璂躺在摇篮中,周围的人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那拉氏轻抚儿子的脸庞,眼中充满了柔情与期待。
对她来说,永璂不仅是自己的心头肉,也是她维系地位的关键。
乾隆对这个嫡子相当重视,亲自为他安排启蒙教育,精挑细选的师傅被请入宫来,教导永璂骑射和经典。
这一切在乾隆三十年突然被打破。
那一年,乾隆带着继皇后那拉氏南巡,旅途中的争执,使得皇后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拉氏当众剪发,以此表示对乾隆的不满。
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乾隆,怒火再也难以平息。
南巡结束后,那拉氏被幽禁于翊坤宫,失去了皇后的尊严,翊坤宫的门再也不对外打开,那拉氏的笑容也不复存在。
永璂的命运就在这一刻急转直下。
母亲失宠意味着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庇护伞,年少的他,还没来得及理解这一切的变化,就不得不面对宫廷中的冷漠与无助。
乾隆三十一年,永璂在围场打猎时,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忙赶回京城,为母亲奔丧。
那拉氏去世时年仅四十九岁,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宫殿中,永璂站在灵前,眼泪无声滑落。
母亲去世后,永璂穿上了丧服,在宫中为母亲守孝。
这是极为罕见的事,特别是对一个没有继承权的皇子来说。
永璂不顾宫中的礼节与规矩,执意为母亲穿孝,那瘦小的身影,在宫墙间显得格外落寞,苍白的孝服,和幽暗的宫廷相互映衬,仿佛昭示着他未来的命运。
尴尬的地位与未完的事业
永璂从小聪明好学,虽失去了母亲的宠爱,却不曾懈怠自己。
没有了嫡子的荣耀,仍然努力承担起身为皇子的责任,乾隆三十五年,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成婚。
这是乾隆为了稳定与蒙古的关系,而做出的联姻安排,婚礼办得不温不火,既没有过多的庆祝,也没有特殊的恩宠。
乾隆的态度很明确——永璂并不是他最看重的儿子。
婚后,永璂开始接触一些清朝政府的事务。
乾隆三十六年,受命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总纲,这是一部集满洲与蒙古语言文化于一体的书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永璂夜以继日地工作,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书稿之中。
希望借此机会得到乾隆的认可,希望能证明自己,不仅是那个被冷落的皇子。
乾隆四十年,《御制满蒙文鉴》总纲编纂完成。
永璂满怀期待地,将书呈送给乾隆,乾隆阅后评价道:“汝所进之书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数处,改正后再行呈阅”。
永璂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百感交集。
乾隆的话既有肯定,也有责备,再次将书稿修改完毕,奉旨呈上。
乾隆看后说:“汝所作之书亦费心矣。”简短的几句话中,永璂读出了淡淡的疏离感。
永璂继续承担起,其他一些文化事务的工作,兢兢业业。可努力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
始终没有获得任何爵位,乾隆对他既不重视,也不宠爱。
那些繁重的工作,仿佛只是为了消磨他的时间,让他在皇宫中无所依傍地生活着。
“穿孝阿哥”的悲情人生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永璂病重,病情急剧恶化,御医也束手无策。
正月二十八日,永璂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乾隆对这个儿子的死显得格外冷淡,诏令按照宗室公例治丧,甚至没有为他举行特别的祭奠仪式。
永璂的遗体,被安葬在朱华山十二贝勒园寝,没有获得皇子的规格,只是普通的贝勒葬礼。
永璂去世时,并没有留下子嗣。
乾隆将永瑆的第四子绵偲,过继给永璂,由永璂的遗孀,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这样的安排,并没有改变永璂命运的悲凉色彩。
博尔济吉特氏独自一人抚养嗣子,过着寂寞的生活。
乾隆四十九年,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与永璂合葬,绵偲则被送回生父永瑆的身边。
永璂的家庭彻底解散,再无后人祭奠他的在天之灵。
永璂生前未获封爵,死后也未得应有的尊荣,甚至在嘉庆初年才被追封为多罗贝勒。
这一封号对于已经去世二十多年的永璂来说,无疑是讽刺。
人们提起永璂时,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
孝行是那个时代的少有之举,为母亲戴孝十次,被称为“穿孝阿哥”。
在母亲死后所表现出的孝道,似乎是他一生中唯一被人记住的亮点。
在冷酷的宫廷斗争中,孝道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除了为母亲穿孝,永璂还在父亲乾隆在世时,为宫中其他已故的嫔妃穿孝,这些行为一方面是为了表露自己的忠孝,另一方面,也是在无奈中寻求一种心理寄托。
渴望通过这些行为,换取来自父亲的哪怕一丝关注和认可,乾隆的态度始终冷淡如冰。
乾隆对永璂的冷漠并非没有原因。
那拉氏的失宠深深刺痛了乾隆的自尊心,永璂作为那拉氏唯一的儿子,注定要背负这种莫名的愤怒和冷淡。
即使永璂多次在宫廷中表现出孝顺和勤勉,乾隆也未曾对他展现过丝毫的宠爱。
永璂的一生短暂而悲情,他是皇子,却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父爱;他尽心竭力,想要通过勤勉和孝顺换取父亲的认可,他的努力在乾隆眼中始终是苍白的。
永璂悲剧命运的背后
乾隆的冷漠态度背后,是皇室中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家庭关系。
那拉氏在南巡中剪发的举动,深深刺痛了乾隆的自尊,那是对皇帝权威的公开挑战。
乾隆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将怒火发泄到那拉氏及她的子女身上。
而永璂,作为那拉氏的独子,自然成为了这种冷遇的直接受害者。
永璂未获得父亲的宠爱,一直试图证明自己。
在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时,永璂表现出了极大的勤奋与努力,希望借此得到乾隆的认可。
永璂所做的一切,似乎从来都无法打动他的父亲,最终,他的才华与孝道,在冷酷的皇宫中被湮没。
在母亲失宠的那一刻,永璂的命运之船,已经偏离了原本光明的航道,驶向无尽的黑暗。
死后的追封看似是对生前未受重视的一种补偿,可实在显得苍白而无力。
后人对他的评价多为同情和惋惜,他的故事,成为清朝宫廷中凄凉的篇章。
从出生到死亡,永璂的一生就像一只被风吹散的纸鸢,在清朝皇宫的高墙之间无助地飘荡。
他的孝道,他的勤勉,他对父亲的渴望,最终都淹没在了那冰冷的宫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