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因救火牺牲,35年后不仅移出教科书,雕像也被拆除,还有人记得他吗

探探观察员 2024-12-18 01:48:13

在四川一个宁静的山村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少年: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却从不骄傲自满;他每每见到同学遇困便伸出援手,却从不邀功请赏;他年仅15岁,却在一场山火中选择了逆行。这个名叫赖宁的少年,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大义凛然,何为舍己为人。然而35年后的今天,他的事迹从教科书中消失了,他的雕像也被拆除了。

1988年的春天,赖宁和往常一样在校园里认真学习。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出色,更是以其乐于助人的品格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那个时代的山村生活虽然清贫,却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温情。这样的生长环境,将善良和担当的种子深深植入了少年的心田。

在一次令人动容的小事中,赖宁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当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因忙于帮助年迈的祖父母干活而未能完成作业时,赖宁没有简单地借出作业让他抄写,而是主动登门补课。他深知,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份耐心与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15岁少年内心的博大。

3月13日那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电线短路引发的火势在强风助推下迅速蔓延,眼看就要吞噬整片山林。面对这场灾难,全村老少纷纷投入到灭火行动中。赖宁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火队伍,他那瘦小的身影在浓烟与火光中穿梭,往返于水井与火场之间,一次又一次地运送着救火的希望。

烈焰炙烤着少年的身躯,火星在他的衣服上烙下道道伤痕。即便如此,当其他未成年人被要求撤离时,赖宁依然悄悄返回火场。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危险的降临,却仍然选择了坚守。这份勇气,不是来自鲁莽的冲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家园的挚爱。

经过五个小时的奋战,山火终于被扑灭。然而,当村民们在清点人数时,却迟迟不见赖宁的身影。最终,人们在火场中发现了这位少年英雄的遗体。他用年仅15岁的生命,换来了乡亲们的平安,也永远定格了自己最美的年华。

35年后的今天,关于是否应该在教材中保留赖宁事迹的争议,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如何在歌颂英雄精神与保护未成年人之间找到平衡?删除英雄事迹是明智之举,还是对英雄精神的背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比起简单的删除或保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向新一代诠释英雄精神的真谛。英雄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英勇,而是在危难关头展现出人性最崇高的光芒。赖宁的故事,正是这样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勇气与责任的理解。

来源:综合闽南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探探观察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