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上,备受瞩目的“威廉·费恩贝格卒中卓越贡献奖”将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将成为该奖项设立34年来第一位获奖者!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时刻。”王拥军表示,“这个奖原本设立是为了表彰在卒中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现在这个奖项已成为亚洲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优秀名片。”
同时也祝贺中国!王拥军的获奖也代表着中国在国际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已经走到了最前列,变成了领跑者,而不是跟跑、并跑的状况,如果说中国以前只是“参与者”,那么现在就是“引领者”。
“据统计,目前全球和中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都在增加,脑卒中已经超越癌症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王拥军指出,脑血管疾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死亡人数非常庞大。
脑血管疾病有什么特点?
1.卒中又称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拥军的团队则是“战士”,在科研攻关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给患者带去福音。
王拥军团队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 如在抗血小板药物“双抗”方案以及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有效降低了中国患者的卒中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2.卒中是可防可治的多发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王拥军指出,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缺血性卒中占比约为70%~80%,出血性卒中约为20%~30%,其中缺血性卒中可分为动脉性缺血性卒中和静脉性缺血性卒中。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网络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缺血性卒中年发病率已上升到145/10万,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状促使更多中国科学家投身于卒中的研究中。
3.中国脑卒中患者年龄偏年轻,更趋向于年轻化,防治压力大。
王拥军表示,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硬化、血管内皮损伤等,其中动脉硬化是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
在中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仍然堪忧,近年来,不少年轻的白领也受到脑卒中的侵扰, 因此加强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不论是专业医生还是普通民众,都应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突破了多项国际难点
◇“双抗”方案的成功实施,改变了卒中的治疗进展
“人类对卒中的认识要从‘先救命’转向‘先治疗’。”王拥军表示,“先救命”往往只能起到“止血”作用,而“先治疗”不仅能止血,还能恢复脑血管的功能,减少脑组织坏死。以往,国内习惯于采用单纯的降压和镇静药物治疗卒中,导致患者恢复缓慢且病程长。
王拥军团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不懈的科研探索获得了“威廉·费恩贝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这一殊荣。他们的研究涵盖了卒中的多个方面, 尤其是在抗血小板药物方面,开展了以双抗方案为核心的研究,在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患者中,开展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为卒中患者带来新希望
王拥军团队在卒中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 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环节,王拥军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型溶栓药物具有更高的溶栓效率和更低的出血风险,为卒中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王拥军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在国际卒中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为全球卒中防治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王拥军教授和他的团队感到骄傲,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感到自豪。
>>>威廉·费恩贝格卒中卓越贡献奖的背景,何时设立的?
“威廉·费恩贝格卒中卓越贡献奖”是由美国心脏协会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表彰在卒中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这一奖项不仅在国际卒中会议上颁发,还被视为国际卒中领域的权威奖项。
王拥军教授的获奖,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卒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国际卒中大会是全球脑血管疾病科学与治疗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之一, 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医生和研究人员参加,参与人数高达4000人,今年将于10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中国卒中研究迈上新台阶,探索的学习之路
◆中国的“跟跑、并跑”阶段,现在开始要成为“领跑者”
中国的脑卒中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在跟跑阶段,中国的脑卒中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逐渐掌握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在并跑阶段,中国的脑卒中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展了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中国的脑卒中研究已经走到了领跑的阶段,不仅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公共卫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还能够引领国际的研究方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研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王拥军认为,当前我国的医疗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其研究和防治力度。
◆加强中外科研合作,共同攻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难题
中外科研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升国家的科研水平至关重要。通过与国际优秀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开展更深入的科研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也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在这个背景下,中外科研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与国际优秀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攻克科学研究的难题,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更为完善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机制
我国近年来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临床研究机制不够完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脱节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建立更为完善的临床研究机制,以推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临床研究机制进行调研和学习,我们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临床研究机制。
如建立专业的临床研究机构,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完善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和审批流程,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关注卒中后康复,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卒中后康复是卒中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国内目前对卒中后康复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支持和指导,导致康复效果不佳。
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卒中后康复的研究和重视,开展更多针对卒中后康复的临床研究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卒中后康复的认识和重视。同时, 还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加强卒中后康复的医疗支持和指导,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促进公共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卒中预防的意识
公共健康教育是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素养的重要手段,对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公共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卒中预防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讲座、健康知识普及、健康宣传等,向公众普及卒中的危害性、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公众对卒中预防的意识和认识,能够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
◆推动政策支持,鼓励科研资金投入卒中相关的研究
推动政策支持,鼓励科研资金投入到卒中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应加大对卒中相关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卒中相关研究,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危害性极大,研究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项任务,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提高公众对卒中预防的意识,推动政策支持,鼓励科研资金投入到卒中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相信未来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上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