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传人曾昭然谈太极架子基本要点

京京聊太极 2025-02-20 21:18:50

京武注:

曾昭然先生,名如柏,广西奉议人。

曾昭然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弱冠攻读法律,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获德国国立马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曾供职广西省教育厅,后任广东法学院院长等职。

曾昭然幼年多病,尊父命从师习武,初学太祖拳。在北大读书时,他师从刘采臣先生学形意、岳氏连拳及太极拳等。经刘采臣引荐,到北京体育会跟吴鉴泉学太极推手,因事忙中断练习。

1931年,曾昭然患严重胃病当时陈微明的致柔拳社在广州设有分社,他入社重新学习太极拳。

1934年,曾昭然与第一集团军总部、第四集团军总部、广东省公安局有关要人商议,请陈微明代聘其杨澄甫到广州教拳。杨澄甫抵广州后,原定半年后北返。曾昭然向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建议,给杨澄甫先师在第一集团军总部安排一个“谘议”职务,以便保障生活,使杨澄甫安心在粤教拳。

曾昭然是杨澄甫的正式门徒,跟随杨澄甫学拳接近三年,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曾昭然谈太极架子基本要点:

一、步法

太极拳之步皆为阴阳步,即虚实步,详言之,左脚实则右脚虚,右脚实则左脚虚。实者支持全身之重量;虚者随时可以移动或起踢。其种类约言之有五,惜其名已失传。兹为读者易于了然及记忆计,姑定其名及总述其式样如下:

(一) 前弓步

即前腿之膝节与髋节( 即大腿与盘骨间之关节) 皆曲下,膝垂平足尖 ( 但稍过足尖亦无妨) ,小腹与大腿几乎相贴,支持全身重量;后腿伸直,不用力,因是,上身必须向前稍倾,不应逝直,坐腰如少林弓步之身法,致步蹈双重之弊(注一)。

至两足前后距离,视腿之长短而定,腿长者距离大,腿短者距离小,并无一定尺寸。前后两跖( 俗称脚掌) 勿踏一直线上,后跖须向旁斜出,其宽度以两肩之阔度为准。前足尖勿过直,宜朝内稍斜;后跖与前跖须成平行线(注二)。

凡左腿在前曲下者曰左前弓步,右腿在前下者曰右前弓步。此类步在拳式上如掤挤按三势,单鞭,搂膝拗步,斜飞势,扇通背,撇身捶,扳拦捶,打虎式,野马分鬃,玉女穿梭,迎面掌,指膛捶,弯弓射虎等势用之。

(二) 后坐步

即后腿之膝节与髋节皆曲下,大腿几与小腹相贴为度,朝持全身重量,前腿略伸直,不用力,但膝勿过直,跖仍贴地(注三),原则上仍与后跖平行( 有时为美观计,足尖不 妨向前直指,如倒捻猴是) 。凡左腿后坐者曰左后坐步;右腿后坐者曰右后坐步。此类步在掌式上如履势,如封似闭及倒捻猴等势用之。

( 三) 丁字步

形式如后坐步,惟前腿之足尖略翘起而足踵仍着地耳。凡左腿在前者曰左丁字步;右腿在前者曰右丁字步。此类步在拳式上如手挥甚,提手上势及肘底看捶等势用之。

注意:凡上步,大抵先用此步,盖足踵着地时,如势难立足则可即行退却,如势能立走,则由踵而足尖随全身之势向前踏实,视上步时以全跖立即踏实为稳当而得力也。(注四)

(四) 钓马步

形式亦如后坐步,惟前腿略缩回,足踵提起离地,而足尖则轻轻着 地耳。凡左腿在前钓起者曰左钓马步;右腿在前钓起者曰右钓马步,此类步在拳式上如白鹤晾翅,海底针,高探马,上步七星及退步跨虎等势用之。

(五) 骑马步

两跖平行,两足尖与两膝头皆与胸部同方向。两膝曲下,略遮过两足尖,两跖距离以两肩阔度为弗。此虽似以两腿平均支持全身重量( 术名双重) ,其实不然,两腿仍严分虚实也。此类步在拳式上如云手及十字手等势用之。

凡步法须注意者:迈步埘,其前腿之足尖须朝外稍斜,然后站得稳,且所迈之步势立即变成后坐步时,后腿之足尖无须临时变勇致脚步浮动也。

二、手法

( 一) 掌 掌上之指物过直或过曲,须略为散开。

凡按出之掌,须尽量翘起,现出掌根,因击人处仍掌根也。

( 二) 拳 握拳不宜过紧,能以指根骨四颗击人便可,但击出时腕骨关节须接合中正,勿稍歪转而致扭伤。

( 三) 肘 出手时,除专以肘尖为揰击外,肘尖须向下曲,切勿横起,拳谱所谓坠肘者是。

凡出手,肘勿过膝,致失去重心。先师常谓“ 肘不过膝” 者,即此意也。

三、身法

( 一) 肩

两肩须向下沉,切勿耸起,是为沉肩。

( 二) 胸

胸部须凹入,切勿凸出,是为涵胸。

(三) 背

背须凸出,拉紧僧帽肌,是为拔背。

(四) 腰

腰须松活中正,切勿逝硬倾斜或耸肩。

(五) 腹

腹须松净,使气沉丹田,切勿缚紧腰腹带。

四、头法

头容宜正直,勿低顾或仰视,亦勿左倾右侧。

神固宜内敛,然一举手投足时,眼神须与手足之内劲齐出,此原则也。

若对敌时,运用虚实变幻战术,眼望一处而手足另击他处者,又当别论矣。

面容宜松弛,唇之开合任其自然,勿紧闭露紧张之态。

五、禁忌

练习之,切忌饮冷水,以免患纹肠痧( 按即胃肠急性炎) ,或即当风坐立;或立即以冷水洗浴,以免郁火( 按即感冒) ,或即行坐卧— 卧伤心,坐生痔。

六、方向

拳路须有一定方向、庶不至乱。

注一:

间有原习少林之拳脚,仍以少林拳之弓步打太极拳,而自谓如此乃能使「尾闾中正」云云。是殆完全误解「尾闾中正」之意义。须知拳谱所以谕人尾闾中正者,无非为纠正若干人拱腰扭臀使尾闾不能与脊柱成一直线而已,非谓尾闾必须与地平面成一直线也。如谓必须如此,则海底针、斜飞、栽捶、指挡捶、下式等势皆不能如此而大错特错矣、有是理乎?学者细参后列图式、当可了然。

注二:

间有若干人因初学时不注意致成习惯之弓步,,此澄甫师所长言「连站也不会」者也。

注三:

有若干拳师喜用下述之丁字而不喜用此步步。余尝以此征询澄甫师之意见,承答:「此乃拳师之瞎闹。丁字步之用在于进退未定之时,而此步之用再于不欲遽退之时,故前足全跖着地-如爬虫类之吸盘,此其微妙处也」。云云。

注四:

余嘗以此徵詢澄甫師之意見,承答:「此乃拳師之瞎鬧。丁字步之用在於進退未定之時,而此步之用再於不欲遽退之時,故前足全蹠著地-如爬蟲類之吸盤,此其微妙處也」。

亦有上步时以跖尖踢出而后全跖踏实者,姿势颇为美观,然不如上述原来姿势之切于实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1
京京聊太极

京京聊太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