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周总理逝世,由谁致悼词?叶帅:我哪有资格,只有一个人合适

魏雨薇呢 2025-03-27 21:27:31

1976年1月8日,北京城被大雪笼罩着,天地间一片肃穆。这一天,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他一生热爱的国家和人民。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像是苍天也在为总理的离去而悲痛哭泣。

周总理的离去,是中国和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人民的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周总理的身影无处不在。

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周总理追悼大会上致悼词。那是一篇不到3200字的悼词,然而,性格刚强的邓小平在宣读过程中数度哽咽。这哽咽声里饱含着对总理的深切敬意、无尽的哀思以及对总理离去的不舍。要知道,这成为了邓小平在1977年复出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当时的环境十分特殊,邓小平的处境也很微妙。关于由谁来致悼词这个问题,背后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5年9月,病重的周总理体重仅剩下80斤。当时的周总理虽然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在这个期间,邓小平、叶剑英等同志怀着敬重与关切之情,多次前往医院探望周总理。到了这一年的12月,周总理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可是只要他清醒着,就一定要让人给他读报,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小事,他都要认真去听。他心里始终放心不下国家的发展,更放心不下邓小平同志,他担心邓小平不能顺利主持工作。他的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后,遭遇了外界的阻力,受到了冲击。这让重病中的周总理一直忧心忡忡。

为了减轻周总理的压力,邓颖超无奈之下交代工作人员,“不要给他读最近的报纸,如果他实在要听,就给他读旧的吧。”于是,周总理就这样听了20多天的旧报纸。

1976年1月8日总理心脏停止跳动的当天下午,政治局紧急召开会议,开始筹备周总理的追悼会事宜。在最初讨论由谁在追悼会上致悼词的时候,大家纷纷提议由叶剑英元帅来承担这一重任。可是,叶剑英元帅听后,断然拒绝了,他说:“我哪里有资格呢?”叶帅的这一回答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之中。随后,叶帅又诚恳地说道:“我认为,只有一个人最合适,也最有资格给周总理致悼词,他就是邓小平同志。”就这样,经过深入讨论和慎重考虑,会议确定了由邓小平致悼词。

当天下午6时30分,政治局将写好的讣告草稿和治丧事宜送到毛主席那里批示。仅仅过了一天,政治局就收到了毛主席批准的通知。毛主席对治丧委员会成员名单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甚至同意由邓小平致悼词。这体现了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敬重,也对邓小平的信任。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立即电告外地的亲属们,要求他们继续坚守工作岗位,不准进京。这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工作的方式来缅怀总理,同时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

在准备周总理后事的时候,工作人员开始挑选衣服。邓颖超特意交代不要做新衣服,工作人员挑选了一件旧的中山装,邓大姐当时哽咽着说:“可以,这是恩来的作风。”这件旧中山装,就像是周总理一生艰苦朴素的写照。

1月11日,一个令人悲痛万分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为周总理送葬的车队将在这一天出现。那一天,北京市民怀着崇敬与不舍的心情,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天安门广场上,想要最后送别周总理。当天下午,灵车缓缓地向着八宝山革命公墓驶去。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人民群众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静静地站在道路两旁,目送灵车远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好总理的敬意和送别。

周总理生前曾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里。当中共中央收到邓颖超的相关报告后,不少人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尊重周总理,还会影响周总理的形象,觉得怎么能用伟人的骨灰做肥料呢?可是,出于对周总理生前遗愿的尊重,中共中央最终批准了火葬的决议。

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小心翼翼地打开骨灰盒,将周总理的骨灰分装在四个袋子里,然后分别撒在了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的入海口和山东黄河的入口处。关于周总理骨灰抛撒地点多年来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多年后才被公开。

周总理为什么会深受人民的爱戴呢?这和他那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息息相关。这背后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

周总理搬进西花厅后,工作人员发现这里的十几个台阶带来了不便,每次出行都要走相当长的路才能坐车。于是秘书提出铲平台阶的建议,总理得知后,当即拒绝,他说:“不准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一个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这简单的话语体现了总理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哪怕是一点小事,也不愿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开支。

1954年春天,西花厅的工作人员正在给花浇水,总理回来看到放水后问道:“怎么一直放水?”工作人员回答说在补水,要养水浮莲。总理听后,坚决表示:“不要种水浮莲,这对水资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看到工作人员情绪低落,总理又语重心长地说:“种这些的时候要想想广大农民,城市吃水都很困难,我们怎么能够用这些水养花呢。可以种一点菜。”这之后,西花厅在种花方面始终遵循着节约的原则。

1957年的一天,周总理接见了30年前曾参加过上海武装起义的工人,他几乎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这让在场的工人们感动不已。还有一次,周总理观看完演出后,在与演员们见面时,因为想起之前听说有位演员的孩子生病,于是见到那名演员时关心地问:“孩子的病好了没有?”这一句简单的关心,让这名演员当场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些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泛滥,郑州的一座铁路桥被冲歪。当时由于技术有限,人们决定采用老办法,用纤绳拉正。而周总理突然来到现场,并且加入了纤夫的队伍里,和大家一起将桥基拉正。总理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给在场的所有人都带来了鼓舞。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周总理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他亲切地跟老百姓一起共度难关,他说:“党中央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老年人家里没有人,我们要照顾他们;娃娃没有人带,我们要帮着带。”周总理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周总理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他始终把自己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他的一生都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虽然周总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财富永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周总理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困难面前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国家事务的高度负责态度,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周总理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他的决策和行动,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是处理国内事务,还是应对国际挑战,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他的去世,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陷入悲痛之中。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就像他所关心的那些小花朵、那些小树苗一样,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总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缅怀周总理,传承他的精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艰苦奋斗、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周总理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仰和学习。他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