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宗南出殡罕见镜头,儿子抱着灵位,八人抬棺,备极哀荣

话事社 2025-03-31 17:35:35

1962年情人节当天,胡宗南因心脏问题在台北荣民医院去世,享年66岁。得知这一消息后,蒋介石不仅要求为其举办隆重的丧礼,还亲自前往悼念,并送上题有"功着旗常"的牌匾以示哀荣。

胡宗南的丧礼办得十分隆重,场面盛大。照片显示,他的灵柩周围站满了人。蒋经国不仅亲自为他盖棺,还在棺木上覆盖了国民党党旗。从表情来看,蒋经国显得很难过。

灵堂外面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人。胡宗南的棺材由八个人一起抬着,走在最前面的是他大儿子胡为真,手里捧着父亲的牌位。因为胡宗南生前没选好墓地,葬礼结束后先暂时停灵,直到6月9日才在台北阳明山纱帽山脚下安葬。

为什么胡宗南的葬礼办得这么隆重?这得从他和蒋介石的交情,以及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说起。熟悉蒋介石的人都知道,他特别看重亲信,对黄埔军校出身的部下更是格外照顾。

胡宗南1896年出生在浙江镇海一个做小买卖的家里,从小就聪明好学,家里供他读了不少书。令人意外的是,他直到28岁才决定参军。要知道,当时黄埔军校招生简章上明确写着只收18到25岁的年轻人。

1924年,28岁的胡宗南前往广州报名黄埔军校招生考试,由于个子不到1米6,他险些失去资格。好在军校负责人廖仲恺破例批准,他才获得复试机会并成功入学。那时候军校急需培养军事骨干,早期学员基本只接受半年的短期培训。

1924年6月,胡宗南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第二大队第四分队的学员。同年11月结业后,他被派往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三营第八连担任少尉见习军官。尽管个子不高,但胡宗南军事才能出众,多次在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

胡宗南创下了黄埔一期的多项纪录:他是同期学员里最早晋升为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和战区司令长官的人,也是最早获得中将军衔的将领。更特别的是,他成为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唯一获得"中将加上"军衔的军官,这在当时堪称传奇。

还有件事让蒋介石和胡宗南走得更近。1932年,部分黄埔军校毕业生偷偷成立了三民主义力行社,这个组织宣扬"唯一主义、唯一政党、唯一领袖",极力吹捧蒋介石的个人权威。

胡宗南是蒋介石心腹,在力行社地位重要。周恩来总理说过:"胡宗南是蒋介石麾下最能干的将领。"他早年从军时就展现出过人谋略,尤其擅长笼络部下,迅速崛起成为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军事强人。

1942年7月,胡宗南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同时兼任第34集团军总指挥。虽然名义上战区司令是朱绍良,但他常驻兰州却无实权。胡宗南的军队主要分布在陕西和甘肃,同时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了新疆、宁夏和青海等周边地区。

尽管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部队并不归胡宗南直接指挥,但仍受其牵制。这使得胡宗南在当时完全掌控了西北地区。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和川陕甘绥靖公署主任,指挥23万大军主攻陕北战场。

然而,胡宗南的部队面对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时屡战屡败,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延青和宜川几场大战接连失利。最终连胡宗南自己都不得不逃往台湾。恐怕他从未料到,在台湾才真正尝到"败军之将"的苦涩滋味。

胡宗南刚到台湾就遭遇了麻烦。1950年5月,以李梦彪为首的46名陕西籍"监察院"委员集体指控他,认为他"手握重兵却屡误战机"。蒋介石得知后并未追究,事情就这样草草收场。

1955年8月,蒋介石突然召见在家闲居两年的胡宗南,打算派他去驻守澎湖。当时胡宗南已经60岁,健康状况也不理想,蒋介石不确定他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出乎意料的是,胡宗南听完立即起身敬礼,斩钉截铁地表示:"绝对服从校长安排,您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保证完成任务!"

胡宗南在台湾生活的最后几年,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坚持不收别人的礼物。胡为真回忆道:"50年代末的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多了台旧冰箱,当时特别高兴。可父亲回来看到后立刻变了脸色,追问母亲冰箱的来源。得知是刚升任陆军总司令的罗列送的,父亲马上严厉地说:'不行!马上退回去!'"

胡宗南的夫人叶霞翟始终全力支持丈夫。当胡宗南把大部分收入用来接济下属时,她从未抱怨。儿子胡为真回忆说:"我清楚记得,父亲工资不够家里开销,母亲常为钱发愁。但父亲让她辞去教职专心带孩子,她只好靠写文章挣稿费维持家用。"

0 阅读:20
话事社

话事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