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了,尤其是今年,一些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借酒浇愁。
一不下心就喝醉了,喝醉了酒就想到解酒,如果家里有老人或者干脆就在农村的人,家人就会用一种植物熬水给他喝,说是能帮助解酒,这种植物就是葛根。
酒在我国的传承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它入药的记载。但酒这个东西,虽然古人也用来治病,实际上也发现了不少的弊端。
比如喝多了就会撒酒疯,长期喝酒的人,体内也会多湿热酒毒,这时候也会想到怎么来解酒,而葛根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解酒的食物之一。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葛根的理解,并不仅限于解酒那么简单了,更多是一种升阳解表的中药,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它。
葛根,还有甘葛、粉葛、葛藤等多个叫法,从植物来源说,它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古人根据它根茎的味道分为甘葛和苦葛两种,认为苦葛有毒而不适合入药。
葛根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据《神农本草经》等中药典籍记载,它性味辛甘而凉,主要入脾胃二经,能够“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除此之外还能醒酒解酒毒。
但后来的本草家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增加了一些功用,如开胃下食、止烦渴、通痹等等。
近现代中医教科书上,葛根一般都被归纳进“辛凉解表”类目里,如著名的经方“葛根汤”就是这类的代表。
需要指出的是,葛根入药的部分是它的地下茎,采集后需要一定的规范炮制,如刮去粗皮,对方在阴凉处“发汗”,隔日揉搓一下,然后截成小块,这样的葛根表面会有一层白色的粉末,所以称为“粉葛”,和粉葛相对的叫柴葛。
归纳历代医家对葛根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辛凉解表:
这是葛根最古老的一个用途,因为性味辛甘而凉,还能透达肌表,适合风热表邪束缚肌表之证。
当然,伤寒经方里的“葛根汤”系列,就不是这个表述了。而是指风寒表实证具有脖颈不利的问题,发汗解表有麻黄、桂枝,虽然以葛根为方名,更多是用它缓解颈部僵硬的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肌”。
2、生津降糖、止烦渴。
古人说葛根能够“止烦渴”,并且是不论虚实都能使用,所以,在一些消渴、烦渴之证里,葛根也是比较常用的。消渴基本和我们现在说的血糖偏高有关,烦渴则更多阴虚津亏之证。
轻微一些的烦渴,古人曾用葛根熬粥、熬水代茶喝,稍微重一些的还可以和人参、乌梅、木瓜、天花粉等配伍。
清代名医张锡纯在处理一些消渴症时,就喜欢用葛根和山药、黄芪、天花粉、鸡内金之类配伍,更适合偏气虚的消渴。
如果偏于津液亏虚,葛根可以和鲜地黄、麦冬、石斛之类配伍。
3、提升清阳:
这也是葛根比较被人喜欢的一种功用,认为它能够提振脾胃清阳,使得脾胃中焦气机畅达,从而缓解一些头昏头晕、腹泻等问题。
一般来说,葛根的提升清阳,可以不区分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合适,基本都能使用。
如单纯的脾气虚,补中益气汤里就可以配伍葛根。如果是是困脾虚,葛根可以和苍术、藿香、草豆蔻等配伍。
如果是肠胃湿热,导致湿热下痢,葛根可以和黄芩、黄连等配伍。
稍微提醒一下,对于虚证,葛根多用煨制,对于解表,多用生葛根。
4、止头昏:
因为葛根能够升提清阳,所以对于头部巅顶的问题,一般会用来作为“引经药”使用,认为它能引其他药直达病所。
比如一些头昏、头痛、鼻塞、眼花等问题,葛根就常与升麻、黄芪、丁香、苍耳子、川芎之类配伍。
5、葛根醒酒:
这一点其实和现在所说的葛根养肝有关,因为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场所就是肝,葛根能够醒酒,其实就是帮助提升肝的代谢能力。
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在《千金方》里记载,喝醉酒的人可以用新鲜葛根捣碎取汁喝。
如果一时间找不到新鲜葛根,也可以用葛花等替代熬水喝。
如果是那些长期酗酒的人,体内多湿热酒毒,葛根可以和人参、藿香、茯苓、石斛、陈皮等配伍,以清除那些湿热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