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的黄叶村立着一块“曹雪芹故居”的石碑,每逢深秋,漫山红叶飘落,仿佛在诉说着二百年前那位文人的传奇。
他曾在煤油灯畔枯坐十年,将家族兴衰、人生悲喜融入《红楼梦》的字里行间。
这部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实则是曹雪芹用血泪浇筑的人生经历。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其家族的显赫源于祖父曹寅。
作为康熙皇帝的家仆,曹寅历任苏州、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成为江南最有权势的官僚兼商人。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驻跸曹家,《红楼梦》中也描写到接驾四次的贾府盛况。
而曹寅不仅是政客,更是文人,主持编纂了《全唐诗》《佩文韵府》,家中藏书达三千多种。
少年曹雪芹在南京织造府度过了锦衣玉食的童年,据《上元县志》记载,曹家花园“池馆清幽,水木清华”。
他常随父辈出席文人雅集,目睹满床笏的官场应酬、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贵族生活。
这种环境让他对贵族文化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中贾府的饮食、服饰、省亲片段,皆源自真实的生活记忆。
雍正五年,曹家迎来灭顶之灾。
新即位的雍正帝因国库亏空、党争牵连,下旨查抄江宁织造府,抄家清单包括“镀金铜佛三尊,绸缎纱罗一万五千余匹,银器四千余两”。
十三岁的曹雪芹只能随家人北上,定居北京蒜市口老宅,从此金盆洗手作贫人。

这场变故如晴天霹雳,曹家社会地位开始一落千丈,昔日的座上宾沦为罪臣之后,亲友避之不及。
这种从云端到尘埃的坠落让他感到了世态炎凉,书中贾雨村对恩人之女英莲的冷漠,正是现实中势利眼的艺术化表达。
回京后的曹雪芹做过宗学杂役,在右翼宗学负责抄录文书。
中年时期,曹雪芹已陷入贫困,但这种困顿反成就了他的创作。
曹雪芹开始到北京琉璃厂搜集旧书,用废旧账册作稿纸,他深入市井,观察小商贩、僧尼、戏子的生活,。
中刘姥姥的形象,便脱胎于京城郊区的农妇,醉金刚倪二的仗义,源自他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乾隆九年,曹雪芹移居西山黄叶村,开始了创作生涯。
这里远离尘嚣,却十分贫穷。
他在破庙里借住,用友人赠送的墨锭写作,有时为换粮食,不得不典卖衣物。
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为写妙玉的茶具,他翻遍《长物志》等古籍,描绘大观园布局,参考了南京随园的结构。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却超越了个人回忆。
曹雪芹以曹家为原型构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用甄家抄家、元妃省亲等情节,暗写康熙到雍正时期的政治变迁。
曹雪芹的伟大在于对封建社会超前的全面批判,他的性格中既有贵族的清高,也有文人的天真。
这种性格让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却也成就了作品的真诚,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真实的人性挣扎。

作为十八世纪的文人,曹雪芹难免受封建思想影响,书中对女性的赞美虽超越时代,却仍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存在。
但这些局限恰是时代的真实投影,反而让作品更具历史价值。
随着曹雪芹的幼子病逝,他因悲伤过度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未完成的后四十回。
直到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活字本《红楼梦》,这部残稿才得以广泛流传。
如今曹雪芹的影响力超越国界,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苦难,却能超越苦难,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人性的永恒课题。
参考资料
《清史稿·曹寅传》,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曹雪芹家世新考》,吴恩裕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