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书记李连成,百万工厂送给村民,治病上学免费,人民的好书记

科技舍 2025-03-11 15:32:19

河南濮阳西辛庄村的土路上,站着一个40岁的男人,皮肤晒得黝黑,手指粗糙得像老树皮。

他叫李连成,刚当上村支书。那天,他面对几百号村民立下誓言,原话是这样说的:

我要是喝村里的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

来源:央视网

语气很硬,像钉子砸进木头。不过底下的村民们有的笑,有的摇头,心想这家伙是不是疯了。

可谁也没料到,这句听着像玩笑的承诺,成了他30多年人生的底色,30年后,西辛庄彻底变了样。

而村里的700多号村民,不仅看病上学一分钱不花,人均年收入还超过了4万,住的房子都是三层电梯洋房,水电燃气全包。

这些事迹传出去之后,网友纷纷调侃,这哪还是个农村,分明是个经济繁华的高档小城区,只不过挂上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市”的牌子。

图为西辛庄村现状

村里人提起李连成,眼里都带着光,都说他是“吃亏”书记。可这“吃亏”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又是怎么把一个穷村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故事得从头讲起。

从种菜能手到“吃亏”书记

李连成1951年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

年轻时,他靠种大棚菜发了家,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别人还在土里刨食,他已经盖了砖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按理说,这样的人该好好守着自己的小日子,可1991年村里选支书,他偏偏站了出来。

当上支书那天,他没啥豪言壮语,就扔下开头的那句狠话。

起初有人觉得他装腔作势,可没几天,他就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把自己种菜的大棚送给了村里最穷的几户人家,还手把手教技术。

村里人傻眼了,觉得他脑子进水了,自家宅基地也让了出来,搬到村边一间破屋子里。

问他图什么,他咧嘴一笑表示,自己吃点亏,村民日子好过点,这事太值当了。

更离谱的是,51岁那年,他开始学认字,别人家50多岁都想着享福,他却抱着小学课本,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

村里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他写的字,笔画粗得像锄头划的,歪歪斜斜,却透着一股倔劲。

他心里清楚,没文化干不好事,所以得学,从种菜的能人,到愿意吃亏的村支书,李连成的人生拐了个大弯。

健康梦:改变村庄命运

当地老一辈人都知道,西辛庄以前是个穷窝窝,看病得跑几十里地去县城,钱花光了病还没好。

村里有个老汉叫张福来,60多岁得了肺病,家里借了一屁股债,最后连药都买不起。

李连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从那之后,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看得起病,能更方便的看病,他萌生了建医院的想法。

可建医院哪是嘴上说说,钱从哪来,是个棘手的问题。

然而李连成二话不说,把自己攒了多年的家底拿出来,还把手里一个值上百万的食品加工厂低价转给了村集体,换来的钱全砸进了医院。

2000年代中期,民生医院在村里立了起来,500多张床位,设备齐全,村民看病不掏一分钱,连药都是免费领。

这还不算完,周边十几个乡镇、40多万农民也跟着沾了光,到了后来,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领2000块养老金。

要没这医院,真不敢想村民看病得有多困难,所以李书记成了大伙眼中的救命菩萨,医院门口挂着块牌子,上头写着“民生为本”。

这四个字,不是空话,是李连成用自己的“亏”换来的。

教育梦:从“没文化”到“免费学”

李连成自己没读过书,吃够了没文化的苦。

他觉得一个人没文化没前途,一个村没文化没发展,亏待孩子就是亏待未来,这是他心里的大疙瘩。

西辛庄以前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孩子上学得走十几里山路,课本破得像抹布。

2000年后,李连成下狠心要搞教育,他四处跑项目,拉资金,硬是在村里建了个教育园区。

从幼儿园到初中,教室宽敞,操场平整,连课桌都是新的。

跟城里学校比,一点不差。

最牛的是,学费全免,连书本费都不收。

村里有个叫小亮的男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如今在园区念初三,成绩拔尖。

他说将来要考大学,回村里当老师。

李连成还不满足,他盘算着以后建高中,甚至大学。

李连成从51岁学写字,到给全村孩子铺路,他的教育梦,硬是让西辛庄的后代站直了腰杆。

住房梦:从土房到“电梯洋房”

西辛庄的老房子,土坯墙,漏风漏雨,冬天冷得像冰窖。

李连成看不下去,总想着让乡亲们住上好房子,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跑,规划新民居。

2010年后,村里大变样,每家每户分到400平米的三层电梯房,厨房带燃气,卫生间有热水,水电费还给补贴。

推开窗,田野的风吹进来,住着跟城里小区几乎没两样。

搬新房那阵子,有人不舍得拆老屋,李连成带头把自己那间破屋推倒,搬进新楼。

有他打头阵,村民一看,这日子真舒坦,于是陆续都搬了进来。

如今的西辛庄,田园风情还在,还多了几分都市气派,很多老人放着城里的空房不住,也要在村里待着。

2019年,西辛庄挂上了“村级市”的牌子,全国头一份。

村民忍不住纷纷感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跟做梦似的,这背后,全靠李书记吃亏,大家才住得这么敞亮。

“吃亏精神”的秘密

李连成的“吃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年他把大棚让出去,后来又把值钱的工厂低价转给村里,村民家家入股,年年分红。

他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爱好就是琢磨“发展”。

村里从种大棚菜起家,后来搞养殖、食品加工,再到如今的乡村旅游、医疗教育,路子越走越宽。

30年下来,村集体经济从一穷二白,干到了上亿规模,全村人的口袋装满了财富。

他常表示,村民需要啥,他就干啥,听着有点土气,却是他干事的根,非常值得其他干部学习。

他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乡亲们脸上那份笑模样。

偶尔也会有人开玩笑问他,说他老吃亏,不觉得亏得慌吗。结果他摆摆手,亏点啥,村民富了,作为村干部,心里才能踏实。

这“吃亏精神”,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小账丢一边,算全村的大账。

工厂转让,他少赚了百万,可村民分红多了几千万,宅基地让出去,他住得寒碜,可全村人住进了洋房。

亏的是他,赚的是700多号人。

吃亏是福,幸福是果

回头看1991年那天,李连成站在土路上喊的那句话,像种子埋进了地里。

30多年过去,种子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西辛庄的医院、学校、电梯房,还有村民兜里的票子,都是这棵树结出的果子。

700多人的好日子,靠的是一个人的“吃亏”。

他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文化,更没背景,年轻时也就是个种菜的。

但他用30年干了件不平凡的事——让一个穷村子成了全国的样板。

如今,李连成是乡村振兴的招牌人物,走到哪都被人围着问经验。

而西辛庄的故事,像一碗热乎乎的汤,喝下去暖心。

倘若每个村子都有个“吃亏”书记,愿意把自己的小日子让出来,换乡亲们的好日子,那中国的农村,得有多美。

1 阅读:38
科技舍

科技舍

民生不只是油盐,还有我们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