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宁南从丝路小驿站华丽转身为“中国蚕桑之乡”|卫星之眼见证大凉山70年进化史

封面新闻 2022-11-04 21:11:18

谢楠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罗石芊周翼

从1952年10月1日建州起,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历史长河里,已跋涉了70年。在凉山建州七十年之际,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联合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联袂推出系列报道: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特别报道,以卫星为眼,从50万米以上的高空穿透星云,用卫星地图、史料照片及视频和最新照片及视频,见证这座城市70年的进化史。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蚕桑之乡”宁南县,看看70年间,这块16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厚重的文化在积淀,新物种在生长……

城市之变

经济总量增长913倍

1950年,设宁南县,归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随西昌专区并入四川省。1950年,宁南县的城区面积只有0.7平方千米,2005年生长到5平方千米。如今还在增长中。建县之初,宁南县人口仅有6.1万余人。经过70年发展,现在宁南县人口增长至20.6万人。经济增长迅猛,1952年,国民经济数据为农业产值784万元,工业产值36万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

通过卫星图片对比,经过7年发展,宁南县县城中部房屋密集程度明显提升,学校、操场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西部、南部、东南部城市建设变化明显。

江河之变

大山深处崛起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创下6项世界第一。左右岸16个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600万千瓦,能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可替代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200万吨。

交通之变

公路从“0”到村村通

1950年,宁南建县时,并没有一条成型的公路。2021年底,全县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26.95公里,拥有国道141.49公里、县道214.9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和金沙江水运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三级”综合路网体系。

教育之变

连续9年高考上线率领跑全州

1949年,宁南建县前夕,全县仅有一所初中,24所小学,共计一千一百余名学生。70年间,宁南县立下“小县办大教育”的鸿鹄之志。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宁南,在全县重教的氛围下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022年,宁南普通高考硬上省本科线792人,上线率70.2%,连续9年高考上线率领跑全州,连续8年超四川省平均水平。

蚕桑之变

蚕农一年总收入7.1亿元

1965年,蚕桑专业技术干部张友琼发动社队在田边、地边、沟边、路边种植“四边桑”,此后宁南县的蚕桑规模化逐渐成型,1978年后,宁南县把蚕桑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2014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宁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2021年,10.2万蚕农总收入达7.1亿元。

文旅之变

创建康养旅游强县

宁南气候宜人,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000个以上,“康养七度”在这里完美融合。4A景区凯地里拉温泉享有中国“第一氟泉”的美誉,是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城市名片

“中国蚕桑之乡”宁南县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东以金沙江为界,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南与会东县毗邻,西与德昌县、会理县接壤,北与普格县、布拖县相连。境内最高海拔3919米,最低海拔585米。有着“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的美誉。

这里是“中国蚕桑之乡”,每年无数的蚕桑制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养蚕总产、蚕农收入两项指标全省第一,被认定为“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0 阅读:13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