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不特意搜索的话,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一个数字又在今天被反复提及:
我国的残疾人数量,有8500万。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平均每16个人里,就有一位残疾人。
可为什么现实生活里,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一位残疾人?
答案,很简单,也很心酸。
广西,左腿穿着假肢的姑娘翁忻怡走在街头。
她一经过,路边几个大叔天也不聊了,一脸惊呆的样子盯着她。
还有人骑着电瓶车路都顾不上看,像见到什么外星生物一样讶异。
成都,11岁时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女孩牛钰,和朋友逛街。
迎面一位老奶奶,慌忙拉走了自己的小孙子:
“离这种人远点,断手断脚的怪吓人的。”
江苏,9岁的独臂男孩坐地铁。
他活泼好动,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可乘客用手肘捅咕着同伴,嘟囔着:“快看……”
还有前阵子上了热搜的,台州26岁女孩李菜菜的恐怖经历。
她的左腿因病比右腿短了一截,行动不便。
可就因为这种“不一样”,她被一些人觉得好欺负。
有陌生男人寻着IP跨越2000公里来找她,说要“帮她洗澡”。
出门找工作,回家路上一个比她父亲年纪还大的大叔,一路跟在她轮椅旁。
问她多大,有没有结婚,父母干什么的。
最后说:“我50多岁,也没找对象,你跟我处一处得了。”
更伤人的,是一些话。
劝她的:“人家不嫌弃你,你就答应吧。”
骂她的:“你都这条件了,有人看上都不错了,还挑?”
回到那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很少见到残疾人?
答案里,有我们不到位的无障碍设施,有那些一言难尽的盲道。
更有我们不经意的异样眼光。
“缺胳膊少腿,聋哑瞎瘸,好可怕。”
“盲人就该学按摩,腿脚不好就别出门。”
“残疾人还能工作、逛街,还能找对象?”
就是在我们或好奇、或疑惑、或不怀好意的打量里,多少残障人士只能默默隐身。
不是不想出门,而是不敢出门。
02
那个被路人盯着看的假肢姑娘翁忻怡,也一度难以接受自己的残缺。
3年前她和朋友去三亚玩,和大部分游客一样租车出行。
还车的路上,她在副驾座上放心睡去。
结果再醒来,已是13天后的病床上。
她不知道雨天湿滑的高速上,车子是怎么飙到了170码。
也不知道车祸是怎么撞向护栏,自己的左手怎么瞬间被“铲”没。
昏迷13天,心脏骤停2次,全麻手术14次,伤口清创无数次。
重伤的左腿最终还是没保住。
只是出去玩了一趟,回来左手左脚都没了。
她才20多岁,要怎么接受这种无常。
人还没出院,男友就悄悄和别人好上了。
她躺在病床,一遍遍想这样的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一遍遍抓着医生问以后她还能不能有正常生活。
从重度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泥沼里,她花了很长时间才爬了出来。
穿上假肢,重开人生。
这时她才发现,接受自己的残缺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面对这个世界。
很多同样残障的朋友说自己习惯了“隐藏特征”。
有的截肢十几年了,身边同事没有一个人知道。
因为十几年来始终穿着长裤遮盖假肢,为了躲开别人的眼光,不被人当成异类。
翁忻怡很难过。
十几年,掩饰、躲藏、委屈,明明没做错任何事,却像怀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难道就是残障人士应当面对的人生吗?
“残障只是我的状态,不是我的缺点。”
她决心让更多人看到自己。
让人们意识到,8500万残疾人并不少,并不小众,就在身边。
他们理应和常人一样,平等地走在大路上。
翁忻怡染最亮的蓝色头发,把假肢不加包裹大大方方穿在腿上,甚至贴上显眼的碎钻、彩灯。
她也开始拍视频。
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的真实生活。
假肢是怎么取模做接受腔,人造关节是怎么弯曲和伸展。
生活不一定就像大家以为的那样难堪。
残障人士在日常里其实也可以很独立。
残疾人当然不是社会累赘。
只要无障碍环境做得好,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出门,买东西、坐地铁、坐飞机。
她甚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她的视频下面,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开始敢于坦然展示自己。
只是外表和常人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可那又怎样?
03
原来打破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见。
人们能因看见而接纳,因了解而视之如常。
女孩于甜甜是1岁时被家人发现听不见的。
从幼儿园起,她一直在特殊教育学校,身边都是聋人小伙伴。
直到上了大学,交了很多听人朋友。
她才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有一点点不一样。
但于甜甜明白,这种不一样,不是她的缺点。
没有人是天生带着歧视的,不过是因为不了解。
开朗的她想让人们重新认识听障人群。
在某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甜甜带动着聋人室友,拍下她们的日常。
聋人说话很难,但不代表喜欢沉默。
她们在一起也会热火朝天聊八卦,虽然只是比划着手势,也和普通女生在一起开心地叽叽喳喳没什么两样。
她们解答很多朋友对听障人群的好奇。
聋人笑的时候也会发出“哈哈哈哈”的声音。
聋人听不到闹钟声,但可以把闹钟调成震动,就不怕迟到。
她们还打趣说,大家住在一起,哪怕谁不小心发出很大声响,也不用担心吵醒熟睡的室友,这就是聋人的“优势”。
聋人当然也可以学说话。
把手放在听人的喉咙上,模仿他们声带的震动,就可以摸索着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
其实听不到声音,对于拍视频、剪辑视频来说是很难的。
想让人们看到聋人的真实生活,于甜甜比常人花了更多的力气。
可再不容易,她也想尽力让更多人消除对听障人士的误解。
室友们再害羞,也互相鼓劲,学习开口念古诗、做自我介绍。
谁说残障人士有欠缺、比我们差?
看着永远笑得那么灿烂的于甜甜,我分明觉得,她们比我们更阳光,比我们更热爱这个世界。
22岁的女孩吴青芸,出生时因为缺氧,导致了脑瘫。
说话、吃饭,她都比常人更吃力。
小学时,有不懂事的孩子说她是疯子,笑她。
她遗憾自己没有好身体,但也更想改变别人的眼光。
让妈妈拍下她的日常,记录她与疾病共存的点点滴滴。
虽然不太灵活,但她会尽可能帮家里干点简单的活。
打理鸡舍,自己揉面、做饭,照顾自己。
会握住自己不太稳定的手,写字,画画。
从未专业学过,却天赋极高。
她分享康复训练,分享琐碎的生活,分享花花草草和美食。
原来一个被扔在粗砺的现实里长大的残障人士,也可以活得热气腾腾。
还有盲人女孩董丽娜。
她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先天性视觉障碍,8岁就被送到盲聋学校。
在那里,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好好学推拿,这是你们将来唯一的出路。”
可她不相信,一个盲人一辈子只能做按摩。
业余时间,她把学校图书馆的书几乎全部看了一遍。
她找到可以学习盲文版英语的学校,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下非要学英语。
她还不停在网上刷信息,找到可以帮助盲人学习播音主持的公益机构。
盲人董丽娜,不肯认命。
就这样,她学播音,学主持,参加全国朗诵大赛,得奖。
36岁,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
今年夏天毕业季,她作为毕业生代表,一段毕业演讲,刷屏全网。
她在记录着自己的播音日常。
为我们朗诵着名家的名篇。
用基础发音教学让我们知道学好普通话并不难。
从东北农村,到顶尖学府,成为第一位视障学生,站在中央广播电视台。
她让所有人看到,盲人,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
残障人士,也可以活出比别人漂亮的人生。
04
有条评论说得特别好:
打破距离,消除偏见,这正是记录的意义。
其实看了他们,我更意识到,生而为人,我们谁又是绝对完美的呢?
可能你学习不好,但体育很牛。
可能他收入不高,但家庭美满。
大家都是普通人,谁没点缺憾,只不过有些人的缺憾看起来更明显一点,仅此而已。
其实我们和他们,没有本质差别。
残障,不代表低人一等。
残障,不代表不能学习工作出行。
残障,不代表不能阳光快乐。
残障,不代表不能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该羞愧的不是残障,而是我们自以为优越的偏见。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只属于自以为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