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和疑问。
2023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撞上水泥护栏后起火,车内三名女孩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让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再次成为焦点。
事故发生当晚,驾驶员小罗开启了车辆的智驾模式。
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信息,车辆行驶过程中曾发出轻度分心报警和脱手预警,随后智驾系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发出减速请求,最终退出了智驾模式。
仅仅几秒钟后,车辆就发生了碰撞。
这短短的几秒钟,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故发生后,小罗的男友第一时间收到了车辆预警,并通知了小罗的家人。
小罗的父亲连夜赶往事发地,却只看到了被封锁的现场和冰冷的殡仪车。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令人心碎。
家属质疑,智驾系统的预警时间是否足够?
车辆碰撞后为何车门无法打开,又为何会发生自燃?
面对家属的质疑和公众的关注,小米汽车迅速做出回应,公布了事发时车辆的状态和时间线。
这份回应并未平息家属的怒火,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
家属认为,短短两秒的预警时间根本不足以让驾驶员做出有效反应。
此外,小米汽车对于车门无法打开和车辆自燃等问题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更让家属难以接受的是,事故发生后,小米方面只是发布了一份通告,并没有主动联系家属表达慰问。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直到4月1日晚,小米集团CEO雷军亲自发文,代表小米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称小米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配合警方调查。
雷军强调,小米不会回避问题,会用实际行动回应大家的质疑。
雷军的表态并未完全平息舆论的质疑。
一些网友认为小米是在舆论压力下才做出回应,对小米的诚意表示怀疑。
小米集团的股价也受到了影响,4月1日当天出现明显下跌。
就在各方争论不休之际,遇难者男友的聊天记录曝光,为事件带来了新的转折。
聊天记录显示,小罗在驾驶过程中存在玩手机的行為,并且过度依赖智驾系统。
此外,事发路段限速40km/h,而小罗当时的车速高达116km/h,严重超速。
这些信息让公众对事故的责任归属有了新的思考。
小罗虽然拥有三年驾龄,但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实际驾驶经验可能并不丰富。
超速行驶、分心驾驶以及对智驾系统的过度依赖,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指出,小米汽车从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仅2-3秒,预警时间过短。
按照欧盟L3级自动驾驶标准,预警时间至少需要10秒,才能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
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4月2日,有媒体记者联系到了一位死者家属。
据家属透露,他们已经与小米工作人员见面,双方都在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
这起事故,不仅是三个家庭的悲剧,也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思考。
智驾系统并非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仍需保持警惕,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同时,车企也需要不断完善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延长预警时间,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这起事故的真相究竟如何?
是智驾系统的缺陷,还是人为操作不当,亦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期待警方的最终调查结果,给遇难者家属和公众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起事故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时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
在未来智能驾驶技术日益成熟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