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郭宗吾说,许多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书法究竟要学古人还是学习当代人?这些人认为,因为当代有书法展览,如果把古人的字形照搬上去,肯定是入不了展的,而一些人则学习今人的书法,结果还入了展,那么,书法究竟是要学古人还是要学今人?对于这个问题,这位书法家说,学习书法当然要从临摹古人的作品开始,等有了一定基础后,进入创作时,则要学习当代人。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对于这个问题,这位书法家说,我们学习古人书法,就是要从古人那里学习他们的结字、笔法和章法等,因为这方面,古人为我们创造了我们当代人无法做到的方法,另外,学习古人书法,这就等同于我们对书法的评判也有了一个标准,对于书法评审来说,那些评委就会拿起这个标准进行评判了,这就是学习古人书法的主要原因。

对于书法创作则要学习今人的问题,这位书法家说,当代书法展览,很注重形式与章法的问题,同时,那些入展或获奖的作品,往往也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他们不仅有好的笔法,也有很不错的形式、章法和墨法,学习今人书法,就是要学习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只有具备了古人的书法功底,加上当代人在创作形式上的基本方法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

对于这位书法家的观点,许多书法爱好者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好,也非常有利于我们学习书法,尤其是在书法创作上值得借鉴参考,不失为古今结合的好方法,只有这样做了,书法作品才有可能在书法展览中获得名次。也有人说,我们学习书法,只去临摹古人的作品,从来不注重今人的作品,因为当代人所写的书法作品与古人差得太远,无法学习。还有人说,古人的字形是可以看懂的,更能临摹学习,而今人的字形无法临摹,只是形式感而已,没什么可学的。

为了弄清楚这位书法家的观点,我们对书法评判的标准进行一个简单分析:在书法展览上,书法评委究竟在看什么?他们是如何认定书法作品的好坏的?首先,评委要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是学哪位古人的?其次,他们要看作者的创作水平,包括笔法、结字、墨法等,最后,评委还要考察作品的形式感,包括章法、层次、整体水平进行结合考察,大都符合要求了,才有入展的可能。

这里就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从今人那里借鉴什么?形式上可不可以借鉴参考,甚至照搬?对于这个问题,稍微思考一下,这种参赛的形式,完全是可以照搬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真正要借鉴的,则是那些入展作品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这“四法”是书法创作的关键问题。例如,一个人同样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他们究竟是如何把王羲之的笔法与黄庭坚的笔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创新了自己的笔法?

举一个简单实用的例子:一位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一件隶书作品,不能说只是单纯地把自己学到的《石门颂》照着古人的风格写出来,而是要把《石门颂》与其它隶书作品,甚至篆书字形进行有效地融合,不能有生硬之感,融合出来的作品要做到自然而然,要让评委感到,这好像是《石门颂》但又不完全是《石门颂》风格的,抄了别人的作文,但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