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此段共分为四个小句子,都是老子用自然现象来告诉我们“相对”的道理。
我们一句句分析。
首先,第一句中“歙(xi)”,就是收缩的意思。
意思是,想要使其收缩,就要先使其扩张。
这就是拉弓射箭的道理。
我们搭弓射箭,要想让箭飞出去,必须先往后拉弓。
第二句的意思是,你要消灭一个东西,首先要让他强盛起来。
为何要消灭他,还要让他先强大呢?
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大家就理解了。
正所谓: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这也是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的道理。
第三句的意思是,要让它废掉,就先抬高它。
爬的越高摔的越痛。
我们常说捧杀,其实《道德经》中的表述就是“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这样看来,《道德经》似乎在教我们阴谋、腹黑一样。
其实老子只是跟我们说了这样一个道理,具体怎么用,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就如同刀具,可以用来杀人,可以用来切菜,这本身不是刀具的问题,是使用者的问题。
这也在提醒我们,如果有人在捧我们,在奉承我们,那我们一定要当心了。
《论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以,所谓的沉稳,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可以理性看待吹捧,不会忘乎所以。
第四句的意思是,你将要取得它,就要先给予他。
举个例子吧,我们都看过《大染坊》。
《大染坊》中有一个片段,陈寿亭想为济南的老少爷们除了訾文海这一害,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鼓励訾文海开印染厂,还愿意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待訾文海真的进入印染行业了,再一举击败他。
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知幽眇之理而收显著之效,柔弱能战胜刚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老子所讲的柔弱,不是我们一无所能的那个柔弱。
而是先知道了什么是刚强,才可以柔弱,这是先决条件。
如果好人永远吃亏,讲信用的一定倒霉,那我们还当好人干什么呢?
就好比《道德经》中所讲的不争,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争的前提下,选择了不争,选择了无为,惟道是从。
而如果大家都在争,而我却我不去争,那不是一定倒霉吗?
所以说,柔弱是懂得了刚强以后,舍得守着弱这一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否则,只会任人宰割。
再一层意思,老子认为事物强大了,就要转化。
强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我们应该守住柔弱,才不至于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这也在告诫我们,要避免强弱的转化,就要始终保持着柔弱,保持着弹性,才不会衰败。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像让自己不至于物壮则老,就要始终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句,是我们常常听到的。
其实,这句话跟我们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一样。
老子在这里用鱼不可以离开深水这个现象,来告诉我们大家,国家利器不可以用来炫耀、展示。
所谓国家利器,一方面是有形的。像军队、核武器、基础设施等等。
另一方面是无形的。像制度、意识形态等,都是国家利器。
这里的“示”,一方面是展示的意思;另一方面是炫耀的意思。
就是说不可以拿来炫耀自己、威吓别人的意思。
反之,如果我们拿这些来炫耀,就像鱼脱离了水一样。
(此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您也恰好喜欢《易经》《道德经》,不妨加个关注,我将持续更新。
您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