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聊人生观?看看哲学家怎么说

橘子想多读书 2024-07-30 14:45:41

孩子越长大,问的问题也变得越大,大到一两句话说不明白,甚至作为家长也解释不清楚。

比如关系到“我是谁”的自我问题,关于友谊的困惑,还有如何面对失去,怎样处理不可逃避的生死问题等等,这些话题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每个孩子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相关,关系到孩子的人生观形成。

如此重要学校却不会教的问题,不容忽视,但对于自觉自己懂得很多的半大孩子来说,他们才不想听家长唠叨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索性,请外援,让哲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用孩子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来告诉他们吧。

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的“谈点小哲学”系列:

《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

就很适合给青少年阅读。

其中,《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还获得了2019年荷兰银笔奖。

相比于都是文字理论的说教,这套书用了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一个是精美装帧看起来就很贵重得值得重视,

多色彩的搭配也吸引着孩子的目光,

众多生动形象又洒脱的插图也让阅读变得轻松。

再一个是书籍内容上,把深奥的哲学理论应用到中小学生阶段孩子的生活中,讨论他们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设计了不同的讲解方式。

相比于长篇大论的输出,多个与读者互动的环节设置,更能激起喜欢挑战的小读者思考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抛砖引玉的话题引入,有“小朋友的来信”讲述真实故事,带出烦恼和疑惑。

还有针对孩子所关心问题发出“提问”,

也有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回答”,多角度略显稚嫩又不乏智慧的发言,很有新意,也更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作者再不失时机地以现实生活问题注入哲学理论,提出“小建议”,辅以“阅读建议”“观影建议”中相关书籍或电影的延伸。

还时不时出现的“你知道吗?”引起读者好奇的科普环节,笔记拼贴样式的页面设计,也让人想一探究竟。

那就看看每本书都大概关注到了哪些问题吧。

第一本《哲学家与孩子谈自我》

“发现自己是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

作者以哲学问题“我是谁”引入,从名字、性格、外貌、兴趣爱好等多个主题来探讨关于“你是谁”的哲学思考。

其中对于情绪表达、容貌评判,怎样看待与众不同,如何做自己等内容都有涉及,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我的独特性,“暂时还做不到”的成长性,还有“你可以选择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自我塑造机会。

第二本《哲学家与孩子谈友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真正的朋友称为第二个自我。”

8、9、10岁左右的孩子,正是需要交朋友,而又总不知所措的年纪,书中讲到了交朋友的好处,真正朋友的定义,友谊的修复与维持,还讲到了动物朋友等关于友谊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对于看似简单的友谊,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读完,俨然可以成为“友谊专家”了。

第三本《哲学家与孩子谈失去》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告别。”

在这一本的阅读过程中停了几次。因为话题沉重,总是需要停下来平复心情。

不管是还是还是大人,都需要面对“失去”。

甚至在线性时间里,“实际上每分每秒都是一种告别”。

小到失去心爱的物品,毕业与朋友分开,大到离婚等家庭变故,亲人逝去,有些失去教会我们要珍惜,有些失去教会我们成长。

从书中孩子们的讲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面对失去时的悲伤和无助,对内心造成的阴影和创伤,急需抚慰。

所以,面对失去是成长的必修课,至于如何接纳悲伤,怎么安慰别人也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甚至告别物品,也是一种需要练习的告别。

看过这本书,相信无论是小读者还是大朋友,对于时间、情感、生死等大问题,都会有所收获,也会有更理性的思考。

看完这套书,如同对心灵来了一次洗礼和按摩。虽然是写给孩子的书,但是作为孩子家长,书中的很多问题,也会忍不住自问,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旧物品无法割舍,又对新物品充满购买欲?

·我们是谁,生活中我们是否展现出了真实的自己?

·你有多少个朋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

0 阅读:3

橘子想多读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