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二的学生,几天竟然用到8700元的费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你了解一下。
开局一张卡,费用惊破天:34G流量“吞掉”8700元?
山东潍坊的冬日寒风里,一位大二学生小陶的心比天气更凉——只因换了部双卡手机,她竟意外解锁了“流量吞金兽”模式。2025年2月,一张用了近十年、平日只接打电话的“养老卡”,突然在短短几天内狂吞34G流量,账单金额飙至8700元,加上违约金直接破万。换算下来,每1G流量费用高达258元,堪比“数据黄金价”。小编听到也是懵了:“这流量是去挖比特币了?还是联通给我开了跨国卫星套餐?”
“我平时用的另一张上网,这张卡根本就没有流量套餐啊!”据当事人委屈控诉。
“短信已发送,只不过消失了。”
“莫非用的是意念提醒服务?”
太搞笑了,但对于这样的账单,不缴纳还不行。当事人再跟营业厅的工作人员交涉以后,也缴纳了1800元的费用。回到家的他想想越来气,就直接拨打了工信部门电话寻找帮助。没等几分钟,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就打来了电话。提供一下你的银行卡,我们会把缴费的费用退回到卡里。这不就是开玩笑吗?在营业厅的时候,啥都不行。这电话一打,啥都给你的退?
那么对于他使用的流量费用,到底怎么收费?
按市价,多数运营商超套餐流量费约为1-3元/MB,34G(约34000MB)正常超费应在340-1020元区间,小陶的8700元堪称“天价”。业内人士分析:若该卡无流量套餐,可能按“裸流量”计费,但258元/G仍远超行业常规。不管怎么说,这钱都够买固态硬盘了,还能永存数据。我建议,联通推出“流量期货”产品,用户提前对冲话费风险。省的到时候,上上网把家都上没了。
对于欠费短信提醒这种的问题,运营商总称“该有短信”,可用户关键时刻收不到。很显然责任偏向于运营商,因为客户也不可能时刻去查询自己的话费情况。按照《电信管理条例》,欠费超限应停机,但如此万元级别的欠费扔能积累,这样的保护如同虚设。
今天的小陶是维权成功,假如明天你我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还能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