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修,逆境共长

麓屿心言 2025-02-06 20:01:43

这些天,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抱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难管。

饭桌上,一位妈妈无奈地说,曾经那个放学回家,一进门就甜甜喊“妈咪”的小棉袄,现在放学后,一进家门,就径直把自己关进房间,别说交流,连个眼神都吝啬给予。

周末精心安排的亲子活动,换来的不是期待的笑脸,而是一句冷冰冰的“没空,别烦我”。

当父母们还沉浸在对过往亲密亲子关系的眷恋中时,孩子们却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推开”的姿态,宣告自己的长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本质上是亲子双方成长步调的错位。

正如有句话所说,育儿也是一场修行,唯有亲子同步成长,才能在逆境中共同获得滋养。

面对孩子青春期的“推开”,与其焦虑抱怨,不如抱着“亲子同修”的心态,学习在以下三个方面,滋养这段特殊的亲子关系。

01  养理解:读懂孩子“推开”背后的成长信号

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帖子,字里行间充满了苦恼与不解:

“我家孩子最近简直像变了个人,以前什么心事都跟我说,现在问他学校里的事,就敷衍一句‘跟你说了你也不懂’;以前最爱吃我做的菜,现在却挑三拣四,嫌弃这嫌弃那;就连我好心给他买礼物,他都说是‘老土’,让我以后别自作主张……”

这位妈妈感到委屈,也有些受伤,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怎么就突然变得如此“不领情”了呢?

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困惑?

似乎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以往习以为常的沟通模式,就突然不再有效了。孩子开始用各种方式,或暗示,或直接地表达: “请别再用老眼光看我,我已经长大了,请尊重我的独立空间”。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和控制,常常往往会适得其反。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克拉里所言, “孩子开始与父母分离,并非因为他们不再爱你们,而是因为他们开始追寻真正的自我。”

孩子外在表现出的 “推开” 姿态,很多时候,并非有意要与父母对抗,而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成长宣告:“我已经不是小孩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有我自己的需求, 请试着理解我, 像尊重一个 ‘大孩子’ 那样尊重我”。

想要再次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父母需要做的,是放下 “我是家长,我说了算” 的固有姿态,调整习以为常的沟通模式,学习透过 “推开” 的现象,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成长信号。 唯有读懂了孩子飞速成长的方向,父母才能找准亲子关系 新的 “并肩而行” 的节奏。

02  养边界:在 “推与不推” 间拿捏亲子相处的分寸

这几天, 和朋友聊天, 朋友李娜抱怨说, 她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简直成了一只 “ 炸毛 ” 的小兽。

只是例行叮嘱几句,女儿就嫌弃她“啰嗦”、“烦人”;

好心帮女儿收拾一下房间,反被女儿抱怨“侵犯隐私”;

甚至只是关心一句“作业写完了吗?”,都能瞬间引爆女儿的怒火,冲她大喊“不要你管!”

朋友感到委屈又无奈,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这只“叛逆”的小兽相处。

你是否也正面临着类似的亲子困境?

似乎每当孩子做出“推开”的举动时,父母常常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要么觉得孩子“翅膀硬了”,彻底放手,对孩子的一切“不管不问”,划清界限;

要么却因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试图越发收紧手中的缰绳,更用力的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孩子“学坏”、“走弯路”。

然而,著名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明确指出: “ 自由绝非放纵,管教也不是控制,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恰恰在于边界的合理设定。 ”

青春期孩子的“推开”,正是提醒父母: 原有的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亲子之间需要重新划定新的相处边界了。

这时的父母,最需要做的,绝非简单粗暴地“全盘撤退”,也不是固执地死守原有的“阵地”,而是顺应孩子飞速发展的独立意识,与孩子共同探索、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亲子边界。

这套全新的“边界”,既要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适度空间,也要明确父母依旧会在背后给予孩子关爱与守护的底线;

既要充分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想法,也要清晰划定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责任。

唯有父母能够智慧地“养好”亲子边界,做到进退有度,亲子关系才能在孩子一次次“推开”之后,最终建立起新的平衡与和谐秩序。

03  养关爱:  用 “ 坚定而温暖的爱 ”  呵护孩子的心灵

同事李娜曾跟我分享过一件让她记忆深刻的往事。

她儿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段时间,脾气格外的暴躁,好像浑身都长满了刺,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冲着父母大发雷霆,甚至摔东西吼叫。

那段时间,李娜和丈夫都感到精疲力尽、心力交瘁,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想“管教”儿子,让他变回以前那个“乖孩子”,却都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次,儿子又因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冲着李娜和丈夫歇斯底里地怒吼抱怨,长期积压的委屈和受伤感瞬间涌上心头,再也无法控制情绪的莉娜终于爆发了,对着儿子哭着质问说:“妈妈究竟做错了什么?要遭到你这样的对待?难道你真的一点都感受不到,妈妈是有多爱你吗?”

让李娜感到意外又触动的是,面对情绪彻底崩溃的妈妈,原本怒火中烧的儿子也突然愣住了,仿佛瞬间被抽空了力气,一下子泄了气。

在长久的沉默过后,儿子突然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抱住李娜,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小声地跟妈妈道歉说:“对不起,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可是我最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心里莫名的烦躁。”

那一次略显“戏剧性”的坦诚对话,却意外地成为了这对母子之间关系的转机。

李娜也开始渐渐意识到,原来,青春期的孩子,那些对外表现出的各种“推开”的姿态背后,其实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复杂情感和心理需求——他们一方面,渴望挣脱父母的羽翼,去独立地闯荡世界,渴望获得充分的个人自由和自主空间,渴望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能够被尊重、被认可;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却依然无比需要父母能够像小时候那样,继续给予他们坚定的爱与关怀,成为他们人生暴风雨中最坚实、最温暖的后盾和港湾。

正如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劳拉·玛· Markham 博士所深刻指出的: “当你的孩子推开你时,那恰恰是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

面对青春期孩子一次次看似决绝的“推开”,父母们最需要“养”的,或许恰恰是那份深沉、不可动摇的“坚定的爱与关怀”。

这份“关爱”,绝非传统模式下,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严格控制和情感索取,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基础之上的,充满弹性和智慧的“新型关爱”——它既包含着父母对孩子飞速成长的全然接纳和真心支持,也饱含着父母作为成年人,对孩子默默地守护与始终如一的情感联结;它不是空洞、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细水长流、点滴入心的陪伴与全然接纳。

结语

每个孩子都带着“两翅膀”而来,一翼是爱,一翼是独立。青春期的“推开”,是孩子展翅欲飞的征兆。智慧的父母,当以理解滋养沟通,以边界呵护关系,以关爱坚定联结,陪伴孩子完成这场破茧成蝶的生命之舞。

点亮“在看”,愿我们与孩子,在亲子同修路上,彼此成就,共赴美好未来!

0 阅读:0
麓屿心言

麓屿心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