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斗胆解读下「封神」

陆婉婷呀 2025-02-10 08:43:10

我看完《封神2》后一直没敢写影评,怕被网暴。但昨晚突然想通了,如果连想写的都不敢写,那我做自媒体还有啥意思于是就有了这篇文字。

姬发选择投降,有人说是编剧给他降智。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姬发才符合他的性格。《封神1》里姬发被殷寿洗脑,干过不少坏事。他屠过冀州城,肯定对战争有阴影。他很清楚殷商有多强大残暴,知道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此时的西岐跟当年的冀州没啥区别,不认输就会被屠城。所以姬发投降,是为了保全西岐百姓。

姬发从小在有爱的环境长大,跟殷寿完全不同。如果他俩互换身份,殷寿肯定会杀了那臣,还会让所有人为他而战,哪怕全部战死。姬发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没啥纰漏。两部电影连起来看,他有明显的人物弧光,情感也挺丰富的。

相比之下,邓婵玉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好。有人说她跟姬发初次见面那场戏是男权凝视,我觉得完全不是。西岐将士唱的那首诗,根本不是什么淫词艳曲。我让AI分析了下,它说这首诗揭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的影响。怀春向真实情尬戎装征被规训的政治身体。

邓婵玉穿上战甲,象征着殷寿给她增加政治负担。她不能背叛殷商,不能丢了邓家的名望。后来姬发救她上岸,帮她脱掉战甲,其实是在帮她卸下政治包袱,解放真实的自我。这哪是什么男权凝视,分明是在隐喻角色关系的发展与成长。

邓婵玉最后选择救姬发,放弃了家族荣耀。她看到西岐百姓的温暖善良,全城上下的团结和睦,就决定为理想而战。她确实像她父亲那样战死沙场,但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自由和理想。我觉得邓婵玉是中国电影里难得成功的女性角色。

有人说邓婵玉洗澡那场戏是对女性不尊重。我觉得恰恰相反,这场戏是在反写男权凝视。副将扭扭捏捏,拘泥于男女之别。邓婵玉却坦荡自然,根本不在意这些,一心只关注战场。这种对比恰恰凸显了邓婵玉的男女平等观念。

说完人物,再说说特效。关于殷郊法相,动作捕捉和建模其实都挺用心的。可能是太后效果确实差强人意。但除此之外,整部电影的特效和场面我觉得没问题。不仅震撼过瘾,而且很有大片感,完全配得上IMAX。

有人说这片子一无是处,我觉得有点过了。它确实有不足,但绝对值得一看。可能是因为现在网上环境太魔幻,很多人对女性主义有误解,对这部电影也有偏见。我觉得挺可惜的,希望大家能客观一点看待这部作品。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不敢写这篇影评,就是怕被网暴。最近一周我经常收到辱骂私信,就因为我之前发过《封神1》的解读视频。我都还没发《封神2》的东西呢,就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了。这种环境真的很可怕,让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种情况挺危险的。如果创作者都因为害怕网暴而不敢表达,那文化作品会不会越来越千篇一律大家是不是只能看到一种声音这样下去,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都不利。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需要理性讨论,而不是动不动就骂人。

其实仔细想想,《封神》里的西岐和殷商,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殷商这边画风阴冷,充满狡诈和背叛。西岐则温暖阳光,强调团结友爱。这是不是在暗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性的表现

姬发和邓婵玉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他们之间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惺惺相惜。两个理想主义者在乱世相遇,互相欣赏对方的品格。这种关系其实挺少见的,很多电影都喜欢强行加感情戏,《封神2》在这点上还是挺克制的。

电影里还探讨了个人意志和集体利益的矛盾。邓婵玉为了理想背叛了殷商,但这样做等于抛弃了家族荣耀。她面临的困境,其实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要为理想坚持自我,还是要为集体利益妥协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

战甲作为政治符号这个设定也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被各种身份标签所束缚工作中的职位,社交圈里的人设,家庭里的角色定位,这些是不是也像邓婵玉的战甲一样,让我们难以做真实的自己

说到网络评论,我觉得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看到不同意见就开骂,根本不愿意好好讨论。对女性角色的评价尤其刻板,动不动就说绿圣母偏见其实反映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我们需要更理性、更有同理心的讨论氛围。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尊重别人。批评可以,但要有理有据,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人身攻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

最后说说特效。现在的特效技术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完全改变了我们看电影的方式。像《封神》这种神话题材,以前可能只能靠想象。现在通过特效,那些神仙妖怪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银幕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过特效再好,也不能喧宾夺主。《封神2》在这方面处理得还不错,特效服务于剧情,而不是为了炫技。希望以后的电影能在故事和特效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让观众既能享受视觉盛宴,又能被剧情打动。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