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镇上邓村与下邓村交界有座明代修建的古桥,这是看抖音知道的,前段时间就前上邓村看,问当地老人得知这座古桥就在信号塔的下面。按着老人的指示前去观看果真是一座古桥,就是传说中的神仙桥,并以神仙桥的原意发表文稿,网友留言此桥不是神仙桥是瓦桥,神仙桥在右江边。寻找到神仙桥后才得知闹乌龙,为此再次写一写这座神仙桥。
神仙桥位于上邓村的兰邓屯,是古时上邓跟下邓村民相通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古代南宁至隆安县的陆路交通重要的桥梁之一。上邓村跟下邓村在上世纪曾经合并设双邓乡,双邓乡的存在神仙桥则成为两岸村民相互沟通的枢纽,更是两岸村民相互走访的纽带。双邓乡撤销后变成双邓村,后来双邓村撤销变成上、下邓两村,双邓分家可能是觉得一起混没有搞头就分开了。
神仙桥修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修建神仙桥的主要原因是南宁府至隆安县陆路交通的需要。南宁府至隆安县有黄金水道右江,又为何修建陆路,想来应该是隆安县在明清时期具有战略意义有关。桂西北的土司跟南宁府领地有交集,为避免南宁府跟桂西北土司的直接接触设流官隆安县,隆安县是桂西北土司势力跟南宁府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清朝咸丰年间下旺巡检司土目作乱,作为流官的隆安知县前去下旺平乱,因兵力不够只能借助南宁府的军官,南宁府的官兵到隆安县集合就是走的陆路,走陆路必经神仙桥。官兵走过神仙桥时还在桥头烧香祭拜,望神仙能保佑官兵凯旋,没想到神仙桥没能保佑凯旋,知县高延祉在感圩,也就是现在平果市太平镇的感圩被打死。
神仙桥有个美丽的传说,南海龙王作乱,玉皇大帝派八仙前去镇压龙王走错路到山东,山东村民认为八仙有钱就打劫。村民知道武力斗不过就用美酒引诱,八仙就此醉在餐桌下,最后就有醉八仙这道美酒。八仙半醉半醒急着赶路,意外的来到上邓村,不巧的是铁拐李的拐杖掉到水里,赶路来不及就没将拐杖捞出来,拐杖后来就变成神仙桥。
铁拐李的拐杖变成桥后起名神仙桥,感觉这个说法不合理,要是个民间传说那就更说不过去。神仙桥是明朝成化年间的事,八仙是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即便是最晚的神话出现在唐朝,唐朝的神仙怎么能跟明朝的桥梁有关系,无非就是村民瞎编神话故事。不过村民瞎编故事也合情理,村民把神仙编进去无非就是想利用神仙来保护这座桥。
更有一种说法就是桥修建好后按当地风俗需要开光,开光就需要三界道师来超度。三界道师也就是民间从事超度的艺人,三界就是道、仙、师,超度是由仙来完成。桥建好以后来开光超度的是仙,仙在民间又跟神分不开,因此也称为神仙,此桥是由神仙来超度,因此也叫神仙桥。感觉这样的解释说得过去,因为这是当地的习俗。
神仙桥为单拱石桥,跨度也就5米左右,工程量不大,但建设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设计的也非常的巧妙。神仙桥建设难度大的原因是纯山石,没有混凝土的年代能够修建出跨度不大的桥梁不得不赞服,同时也惊叹匠工的工艺精湛。设计的巧妙就是没有桥墩,利用河两岸的岩石做桥墩,稳固而不走位,以至于500多年来稳固如山。
神仙桥在明清时期是陆路交通重要的桥梁,进入现时代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原本可供牛马车通行的神仙桥不能满足当代交通需要而闲置,加上上世纪60年代公路改道,神仙桥彻底成为人行桥。进入现代后村民出行有两轮代步车,都是走公路,神仙桥单一的步行通行模式就此失去作用而废弃。如今的神仙桥桥面长满野树,任其野蛮生长,神仙桥支撑不起野树的重量自然坍塌亦有可能。以神仙桥的历史故事,外加时代的久远,立块保护碑想来应该可以,不是市级至少也是县级。
面相右江有一块巨石,看像不像是狗头石?其实这块石头以前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不过下游修建发电站后水位升高将石头淹没半截后就有狗头石的出现。神仙桥的旁边有块狗头石,若是这样的话桥应该叫狗头桥而不是叫神仙桥,这样的提议不知大伙能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