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子慢慢过,听我慢慢和你说。
有事来谈心,没事和我来唠嗑。
作者 | 梅姨
讲述:
梅姨,您好。
我是一个退休教师,今年67岁,身体还不错,老伴早些年过世,我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外孙上高中,性格很好,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最近一件小事让我心里开始打鼓。
前阵子小区一个老太太去世,她儿子哭得撕心裂肺,后来才听说,老人其实有几十万存款,存在不同银行的几张卡里,自己一个人保管着,也没告诉子女。结果老人走得突然,密码没人知道,这些钱取不出来,手续也麻烦得很。
我听了之后,心里一震。
因为我也一样。我有两张银行卡,一张是退休金打进来的,平时买菜交费都用;另一张是我这些年攒下的存款,大约三十多万。我没告诉女儿,就放在抽屉里锁着,密码是我的生日加身份证后四位,别人根本想不到。
我不是不信她,只是觉得,自己还没老糊涂,还能打理这些事,也怕她知道后反而操心,或者有时候钱动用了,心里不自在。她是个好姑娘,从没在我面前提过钱的事,但我总觉得,钱的事一旦挑明了,亲情就复杂了。
可听完那位老太太的事,我又怕自己哪天真出了意外,那笔钱就这样尘封了。那可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是给她和外孙准备的后路。
我这几天就在犹豫,要不要把银行卡、密码告诉女儿?但又怕她误会我是在暗示她什么,又怕自己从此没有“自由”,想花点钱都得斟酌一番。
梅姨,您说,人老了,钱的事,到底该说清楚,还是留点“后手”?
——一个心里打鼓的退休妈
梅姨回复:
老姐姐,你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我们这个年纪都会遇到的。
“要不要把存款告诉孩子?”说白了,是信任和安全感的双重考量。你不是怕女儿贪财,而是怕一旦说了,情感的纯粹被打破;你也不是不愿意花钱给她们,而是怕自己从此再没了“做主”的权利。
我懂你。
但咱们先从现实说起。
现在银行卡要密码,银行柜台越来越少,网上业务你又不一定会弄,一旦哪天突发情况,比如昏迷、突发疾病,别说取钱,连卡在哪儿、有没有钱,子女都摸不着头脑。到时候就是“想孝顺也使不上劲”,钱躺在卡里,家人却连办后事都着急。
你说的那个老太太的例子,就是个很真实的提醒。
所以梅姨的建议是:该告诉的,得告诉,但可以“有策略地”告诉。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名下的资产做个小整理,比如列个表,哪些卡在哪个银行,大致金额、存期、有没有自动转存、有没有保险或者理财。这张清单,可以装进信封,锁进抽屉,钥匙放固定位置——告诉女儿:“妈身体现在还好,不想太早麻烦你,这个是万一有事你能用得上的。平时不用管,也不用问,妈心里有数。”
这样做,一是你表达了对女儿的信任,也保留了自己做主的空间;二是她心里也会踏实,知道你没藏着掖着,更不会去揣测你什么“暗示”。这是亲情之间最稳妥的方式,叫“交底不交权”,放心又体面。
再进一步,其实你也可以慢慢引导她了解一些财务安排。比如告诉她,哪笔钱你是准备给外孙上大学的,哪一笔是自己的“养老自留款”。孩子如果懂事,就知道怎么去尊重你的意愿,不该动的绝不碰。
你怕她知道了会约束你,怕自己“没自由”了,其实很多时候,那是我们自己的心结。孩子孝顺的前提,是你愿意信任她。如果她知道你心里踏实、也安排好了,她反而更能安心地照顾你,而不是在那胡猜乱想。
人到晚年,最重要的,是一个“清楚”:脑子清楚,帐户清楚,感情清楚。
你有一颗细致又体贴的心,是个特别可爱的妈妈。你这样提前思量,已经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了。
所以,别犹豫了,把你的小算盘盘好,然后挑个天气好、女儿心情不错的日子,轻轻一句:“妈有点事,跟你说说,不是急事,是将来安心用的。”
就够了。
愿你这一生,心里有数,手里有底,老来自在。
梅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