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我们对乐器都不陌生,诸如钢琴,吉他,笛子和锣鼓等都不胜枚举,但很多人对古代乐器却不甚了解,比如磬。在青海喇家,专家们曾发现了一件史前巨磬,还被誉为“磬王”,不过在村民的眼里它就是一块垫路的石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是什么样的巨磬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喇家村位于青海民和县,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却在如今成为举世闻名的圣地,甚至还被誉为“东方庞贝”,而这一切都要从1999年说起。当时,社科院考古专家前往喇家考察,期间就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壕沟和房屋遗址,以及不计其数的人体遗骸……后来,专家们经过长达3个月的发掘清理,确定这是一处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对专家们来说,发现遗址并不稀奇,但喇家遗址却不一样,因为考古研究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巨大的地震和洪水灾难,而先前发现的遗骸也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喇家遗址在此后成为了学界的一大焦点。
在2000年末,喇家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仅探明了当时喇家先民的村庄布局,还出土了大量的珍稀文物,既有祭祀的玉器,比如玉璧和玉环,还有日常的生活器具,比如陶罐和陶盆,但让专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还发现了一碗保存完好的面条,以及当时喇家先民保存的种粮。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两位专家们到村民家避雨,结果误打误撞发现了一件“大宝贝”。资料记载,当时的遗址发掘领队之一姓陈,这天他带着一个徒弟在清理遗址时突降暴雨,于是在当地村民朱七十奴的邀请下回家避雨。朱七十奴是一位年近八十的奶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村上,因此她对村里的事情都如数家珍,尤其是对于喇家遗址的一些细节,甚至比考古专家们还要懂得的。
就在陈领队和朱七十奴聊天时,他眼睛一撇发现她家厨房有个炕板,于是就很好奇地起身前往查看。正当陈领队心生疑惑时,朱七十奴毫不遮掩地告诉他,这块炕板是40多年前她丈夫挖地时发现的,大致位置就在如今的喇家遗址区域内。陈领队仔细观察,它用手粗略测量了一番,长度约120厘米,宽度约60厘米,厚度也将近有5厘米,这样的块头俨然是个大家伙。在炕板的中间位置,还有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穿孔,因此推测其作用是系绳吊起来的,但它究竟又是什么呢?
几天之后,陈领队再次来到朱七十奴家中,并且他还带来一些图片,经过一番比较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这是一件石罄。史料记载,石罄是我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八音中的“石音”,将其悬挂起来用木槌敲击发音,并且它的每一个部位的发音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旋律。于是,陈领队和朱七十奴商量了一番,最后朱七十奴也爽快地将这件石罄捐献给国家,而当地有关部门也给予了朱七十奴一定的经济补偿,就这样石罄被带回了博物馆。
朱七十怒告诉陈领队,如果石罄不捐给国家,迟早也会被当成修路的石板,毕竟普通村民哪里懂得它的价值。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石罄也发现了不少,比如在著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专家们就出土了一件当时最大的石罄,足足有80多厘米长,还被称为“特罄”,也只有当时的部落首领才能使用。然而,随着喇家遗址石罄的发现,它又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体型最大的石罄,也是名副其实的“罄王”。
它没有被毁掉,只是因为太大,太厚实,本身对恶劣的环境,太有抵抗力了。
每一件文物的发现,背后都有专家们的功劳,如果不是陈领队,这件“罄王”或许还在当炕板,甚至成为修路的石板,而非今天博物馆中的宝贝。对此,我们也应当有所启发,只要是金子,就总有发光的那一天,也许这一天到来的会很漫长,但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
《喇家》作者:柳春诚,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