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书架]从个体品食到个性写食——读王干《人间食单》|李晋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2-12-12 09:31:38

《人间食单》王干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王干的主业是文学评论,也许在常人印象中,评论家是刻板、严肃的。然而,见字如晤,在阅读了这本《人间食单》后,就会感觉到王干的见情见性,有趣有味。

王干写《人间食单》,其核心是“食”,食是维系人们活动的必要保障,亦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每每与朋友相聚,谈吃论喝是少不了的,我问过周边的人士,吃喝的话题也是他们聊天时经常触及的。能吃会吃懂吃,是让人足以骄傲的资本,但仅仅这些还称不上美食家,李笠翁、袁子才、童岳荐这些美食家之所以史上留名,是因为他们均有作品传世。换言之,美食家就是写食家,他们不一定要擅长烹饪,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吃喝经验和浪漫想象。

从个性品食到个性写食,再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这是写食家的必经之路。饮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史哲美、风土人情、旧闻掌故,无不浓缩其中。世间少不得吃喝,也少不得像王干这样的写食家,深刻地来看,他们写的其实是世间万象。

《人间食单》的书名,似乎是从袁子才《随园食单》中获得的启发,然写作风格却是汪曾祺一路,盖因王干与汪老属“忘年交”,得其写作真传。书分美食的“首都”在故乡、寻找他乡的美人痣、人生百态看吃相三辑。师友王稼句曾将写食作家分为“乡土派”“旅食派”“新感觉派”,而在《人间食单》三辑均是这方面的文字,王干是写作风格多变的“百变佳人”吗?否也,这恰恰说明了他是一位广读博览的文艺通才。

在品食过程中,王干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观察,如在做小公鸡炖毛豆时,毛豆要带着毛茸茸的豆衣入锅;如吃到的“空头”咸鸭蛋,是清明后腌制的;如酱菜咸生姜,是以未成熟的拐姜为原料;如乳白的茨菇汤,味道与鱼汤有几分神似。如果把书中的这些摘抄出来,汇编一册美食小贴士,想必也会大受欢迎。

我所欣赏的,并非是《人间食单》六十多篇文章中的食物滋味及烹饪方式,而是能从中窥见文人赋予文字的超然风度。在《秧草》一文中,王干写在南京吃了一盘炒秧草,吃毕见到盘底竟留有一层金黄的菜籽油,他回想到困苦岁月,家中炒秧草时,虽放了小半碗菜籽油,却不见锅上有油迹。今昔炒秧草为何不同?王干虽没有解释,却从中衍生出万般余味,社会嬗变、生存状态、故土乡愁、亲情时光……接踵而至,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滋味,各人心目中的答案大抵不同。

呈现大众的食单是在个体单食的基础上而来,王干吃着,写着,他人自然就能看着了,这样的互动仿佛午夜的清淡,舍了浮躁,丢了疲惫,可饮淡茶,可喝咖啡,一切轻松自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由此期待《人间食单》与更多的有心人有缘人,共得交流切磋之快意。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