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迈入了倒计时,以往这时的大街上势必会年味满满,可临近2025年春节,街道上仍旧没有太多的年味。
只有进入商超、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年货才惊觉这个春节马上就要来了。
人们后知后觉的发现了一个现象,似乎2025年春节或许会是这几年里最“冷清”的一个新年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2025年春节“冷清”的原因在哪里?真的如此“冷清”吗?
一、奇怪的“冷清”感在人们的印象里,春节是热闹、喜庆,也是人山人海的代名词,不管是超市、商场、车站亦或是市场,每天能频繁看到数千甚至数万人。
商超里,一家老小轮番上阵,齐齐商量购买年货,特别是收银员那块,一大排的等待付款的队伍,让人望不到尽头。
人们买年货时喜气满满,商家也是收钱收到笑意连连。
所有人都洋溢着对春节的无限期许,相比起车站内的旅客,脸色全是迫不及待回家的渴望,和等待班次和航线的疲劳。
回家是他们心里的最想做的事情,仿佛回家就能散去身上的疲惫感。
根据去年春运期间的相关数据,光是跨区域之间的人员流动就达到84亿人次。
但2025年春节不断临近,只剩下最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人们的脸上没了以往对过年的盼望,打工人也没了以往爱攀谈的劲头。
连带着和朋友、同事交谈春节的话题都少了很多,就连网上的话题很多都和过年不沾边。
唯有商家们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春节优惠活动,而进店购物的人也比之前少了,付款时没了那“震撼”的排队情况,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着2025年春节的异常。
当年味日益消失时,2025年春节也给人一种寂寞、冷清的感觉。
其实春节的“冷清”已经有段时日了,并不是2025年才突然出现的,但2025年却越发明显起来。
这奇怪的“冷清”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冷清”春节的原因这种奇怪的“冷清”感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有莫大的关联,从前人们过年最大的活动就是拜年,今年去这两家,明天去那两家。
家里亲戚多的家庭可能一周都拜不完年,春节里的假期全被用在了拜年路上。
而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和父母、长辈一道去亲戚家拜年,每次都收到不少压岁钱,父母开明的家庭,小孩子能随意使用这笔钱。
而成年人则和亲朋讨论这一年的生活和收入,一旦受到对方的追捧,心里指不定有多高兴。
然而夹在父母长辈和小辈们中间的人们却对这样的活动很是不喜,一到拜年环节,家里所有亲戚都在询问生活状况,打听收入来源。
如果过得不如意长辈们便端着架子“教育”他们,若过得自在长辈们便要给他们说媒。
逢年过节,人们都要饱受相亲的折磨,这让很多年轻人苦不堪言,这种长辈式的“爱护”让年轻人无形中体会到亲情上的压力,年轻人越发抵触拜年传统。
除去心理压力外,人们更多的还有来自经济上的压力。
2024年裁员的消息屡见不鲜,国家也针对去年的就业大环境提出了提高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希望今年的就业情况能有所减轻。
就业环境严峻,失业率居高,人们的口袋自然没有太多余钱,经济压力让人们提不起过年的心情。
经济压力当然也让人们没有太多钱财去购买更多年货,年货购买力度降低,再加上每年春节摆上桌的菜几乎一模一样,没有新鲜感。
吃这一顿后的一周内,餐餐得吃剩菜剩饭,年轻人自是厌倦极了,对春节的热情不如以往。。
双重压力的叠加,让人们对春节不再有太多期待,更别提过年活动的变化,同样促进了年味的消散。
之前过年最常看的是烟花炮竹,大孩子们领着一群小朋友去放烟花,在孩童们一声声赞许声和掌声中,收获到快乐。
如今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因,烟花炮竹被禁了,过年没了往日的炮竹声,人们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的看淡。
这一桩桩变化都让2025年春节年味少了一大半,“冷清”自然有理可循,可2025年春节“冷清”了就代表人们不会过春节了吗?
三、“春运”热潮仍在事实上,年味淡了,可人们对2025年春节的喜爱之情仍旧不减。
国家对2025年春运尤为重视,2024年年底时,2025年春运的机票开始发售,在春节前国内的飞机航班预订就超过了360多万张,国家预计今年的春运会迎来一波极为猛烈的涨势。
(来源:大众新闻)
为此,国家也提前做好了准备,让人们可以平安、顺遂地度过春运,按时按点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人流量如此密集流动,国家同样也对各项安全工作做了充分的排查,确保各方面的安全,以防发生意外。
而根据这些预定量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飞往东北、沿海一带的航线最多,除夕前三天是机票预订量的高峰阶段。
其中沿海城市如三亚、海口等地和哈尔冰、大连、长春等北方地区将会面对大量的国内游客袭来。
时代在进步的同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会很容易让春节形式发生变化。
与其过一个糟心年,不妨过一个舒心年,人们不是不爱过年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与其被各类长辈们的问候,不如带上家人来一场春节之旅,让父母享受一番别样的春节,而不是待在家里,等待着三姑六婆的盘问、攀比和无休止的剩菜剩饭和相亲之路。
其实春节一直都在,一直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并不会因为年味的消散和社会进步发展而改变,国人骨子里爱团圆的念头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