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长城,这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但这段长城建在了山西。
“岢岚军,治岚谷县,在岚州北百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捍草城川贼路……草城川,川口阔一里條,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这是宋人曾公亮、丁度编纂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的文字。
意思是隋朝时期,山西就有岢岚镇;宋真宗年间,大约是公元1004至1007年,朝廷在岢岚一带修筑了长城,文中的草城川就是现在忻州市岢岚县。
北宋建立之初,中原一带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割据势力。宋朝实行的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讨伐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这时候北宋的边疆与契丹等游牧民族接壤,山西忻州一带成为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公元1004年北宋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维持了相对和平。
但是有了和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武备。大约980年,北宋设立岢岚军,控制了从山西南下的游牧民族必经之路,因为这里有历朝历代的长城,比如北齐时期的长城,这一点前文书有所提及;隋文帝也曾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筑长城。
有调查显示,岢岚县境内的长城起始自王家岔乡王家岔村,自西向东共有两段:第一段由王家岔村至荷叶坪;第二段由王家岔村前至岢岚县城。
这两段长城都是从低到高的走势,四周都有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不同的事,第一段长城侧重于对北部的防守,第二长城起伏较大,看上去比较隐蔽,比第一段多了防守中的保障撤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