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汉奸被捕,他却指着解放军战士说:你是害死杨靖宇的叛徒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2-23 21:34:54

春雨绵绵的沈阳街头,两个"老熟人"猝不及防地相遇了。一个穿着光鲜的解放军军装,一个衣着朴素显得有些落魄。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谁也没想到,这次偶遇会揭开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不久后,那位落魄的男子以汉奸罪被捕。让人意外的是,在审讯室里,他突然指着那位解放军战士大喊:"你才是真正的汉奸!就是你害死了杨靖宇将军!"此话一出,审讯室里一片哗然。

这两个人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和抗日英雄杨靖宇又有什么渊源?

一、英雄之死

世人皆知杨靖宇将军在1940年冬天牺牲于东北密林,却不知他临终前的那几天,正经历着怎样的生死考验。

那是1940年2月最寒冷的时节,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一带的密林里,积雪足有一米多深。日军的"讨伐队"正在四处搜寻着什么,他们打着火把,犬吠声此起彼伏。

这支"讨伐队"由日军第七师团和伪满洲国军队组成,整整一个联队的兵力。他们已经在这片区域搜索了整整半个月,就为了一个人——杨靖宇。

就在距离日军不到两公里的地方,一个山洞里,杨靖宇正用颤抖的双手整理着随身携带的文件。这些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档案,记录着抗联将士的血与泪。

洞外的风声呼啸,杨靖宇的衣服早已被冻得硬邦邦的。他已经整整五天没有吃过一粒粮食,身边的几个战士也都在之前的遭遇战中牺牲了。

第二天凌晨,杨靖宇离开了这个藏身的山洞。他知道,继续在这里待着只会给当地群众带来灾难。日军最近在附近的村庄疯狂搜查,但凡发现有村民帮助抗联,就会血洗整个村子。

2月13日,天刚蒙蒙亮。杨靖宇拖着疲惫的身躯,在雪地里艰难前行。他的足迹走得很深,显然体力已经极度不支。每走几步,他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狗叫声。杨靖宇警觉地抬起头,果然看见远处有一支日军小队正向这边搜索而来。他立即钻进了路边的灌木丛,但已经太迟了。

几声枪响打破了林间的宁静。杨靖宇忍着剧痛,继续向前爬行。他的血在雪地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日军循着血迹,很快就追了上来。

在最后的战斗中,杨靖宇用仅剩的几颗子弹打死了两个冲在最前面的日本兵。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后,他拔出了腰间的手枪。这是他最后的武器,也是他留给自己的最后一颗子弹。

但杨靖宇没有选择自尽。他挣扎着站起来,面对着围上来的日军,扣动了扳机。一个日军军官应声倒地。

就在这时,一声清脆的枪响从侧面传来。杨靖宇的胸口中弹,他重重地倒在了血染的雪地上。开枪的人躲在不远处的树后,他穿着伪满洲国军队的军装。

这个射杀杨靖宇的人,就是日后在街头巧遇的那两个人之一。而这个惊天的秘密,直到11年后才在沈阳街头被揭开。人们这才知道,杨靖宇将军的死,竟然和自己曾经信任的部下有关。

二、叛徒的轨迹

世人都在追问,杨靖宇将军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这还要从他身边的三个"亲信"说起。这三个人,一个是钟表匠出身的程斌,一个是少年入伍的张秀峰,还有一个是神秘的机枪手张奚若。

说起程斌,他可是个"人才"。1935年,这个在沈阳修过钟表的青年,带着一身技术加入了抗日队伍。那时的抗联经常需要修理武器,程斌这个钟表匠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不到半年,程斌就成了杨靖宇的警卫员。他不但能修理各种武器,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1937年,杨靖宇更是破格提拔他当了师长。谁知道,这个"能人"在1939年的一个深夜里,竟带着整整一个营的兵力投敌了。

程斌投敌后,立刻向日军提供了抗联的情报。在他的带领下,日军一口气端掉了抗联在吉林延边地区的70多个秘密营地。这些营地里储存的粮食和弹药,都是抗联战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积攒下来的。

再说张秀峰,这个15岁就参加革命的少年,在抗联里也算是个传奇人物。1933年,他在一次战斗中救下了杨靖宇。从此,杨靖宇就特别器重他,把他当成亲儿子一样培养。

到了1939年底,张秀峰已经是抗联的一个团长了。那年冬天,他奉命护送一批重要文件和军费。这批物资是支撑抗联继续战斗的关键。可谁能想到,张秀峰竟然带着这些东西,投奔了日本人。

最让人意外的是张奚若。这个来历不明的机枪手,是1938年加入抗联的。因为枪法准,很快就被选为杨靖宇的警卫员。可就是这个警卫员,在最后时刻开枪打中了杨靖宇的胸口。

这三个叛徒,各有各的"本事"。程斌会说日语,经常充当抗联和日军谈判的翻译。张秀峰年纪虽小,但在抗联待得时间最长,对抗联的情况了如指掌。至于张奚若,他从一开始就是日军安插在抗联的奸细。

1939年的一天,程斌在投敌前还特意去见了张秀峰。两人在密林里谈了很久,第二天程斌就带着部队投敌了。一个月后,张秀峰也叛变了。这显然不是巧合。

更可怕的是,这些叛徒还在抗联里留下了内应。每当抗联要转移时,日军总能提前得到消息。杨靖宇带着仅剩的几十个战士,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被迫不停地转移。

到了1940年初,杨靖宇身边的战士只剩下了寥寥数人。其中就有那个看似忠心耿耿的张奚若。在最后的战斗中,正是他在关键时刻开枪,才让杨靖宇彻底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这些叛徒的背叛,不仅害死了杨靖宇,还让东北抗日联军元气大伤。日军利用这些叛徒提供的情报,对抗联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伐"。到1940年底,东北抗联的主力几乎损失殆尽。

三、隐藏的真相

在杨靖宇将军牺牲之后,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日军官方报告称是在战斗中击毙了杨靖宇,可当地百姓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说是有人在背后开枪。这个谜团,一直要到1951年那场偶遇才揭开。

1940年2月23日,日军在汪清县搜到了杨靖宇的遗体。按照当时的规定,日军需要解剖尸体以确认身份。当他们打开杨靖宇的胃时,所有人都愣住了。胃里除了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竟然连一粒粮食都没有。

日军第七师团师团长竹田义之助在看到解剖报告后,立即下令对外封锁这个消息。他说:"如果让中国人知道他们的将军能在这种条件下坚持战斗,会激起更大的抗日热情。"

而杨靖宇身中致命一枪的真相,被层层掩盖。当时在场的伪满洲国军官冯锡山,在战后交代:"杨靖宇是被自己人打死的,开枪的是他的警卫员张奚若。"

这个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51年沈阳街头的那场偶遇,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那个穿着解放军军装的人就是张奚若,而认出他的正是程斌。

程斌被捕后交代,张奚若早在1938年就是日军安插在抗联的特务。他以精湛的枪法取得了杨靖宇的信任,被安排在身边当警卫员。在最后的战斗中,正是他开枪击中了杨靖宇的要害。

但张奚若在被抓获后却矢口否认这一切。他说自己从未参加过抗联,更不认识杨靖宇。两人各执一词,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这时,另一个重要人物浮出水面。1940年负责解剖杨靖宇遗体的一名医生,在战后作证说:"尸检时发现,致命伤是一颗从侧后方打入的子弹,而不是正面战斗留下的伤痕。"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程斌被捕后,陆续有十几个当年的抗联战士站出来指认张奚若。他们都说在1940年2月见过张奚若跟随在杨靖宇身边,其中有人还亲眼看到他在战斗中向杨靖宇开枪。

这些证词揭开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早在1939年底,日军就通过程斌和张秀峰,与张奚若取得了联系。他们共同策划了这场谋杀行动。程斌负责提供杨靖宇的行动路线,张秀峰负责切断杨靖宇的后路,而张奚若则负责最后的致命一击。

这个真相被揭露后,张奚若终于在压力下承认了一切。他交代,杨靖宇牺牲后,日军给了他一大笔赏金。后来他辗转逃到关内,利用这笔钱改头换面,最终混进了解放军队伍。

这就是为什么在1951年的沈阳街头,当程斌看到穿着解放军军装的张奚若时,会发生那场剑拔弩张的对峙。两个叛徒的重逢,揭开了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

四、民族大义

世人皆知杨靖宇是抗日英雄,却鲜有人知他早年的经历。他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贫苦农家。这个日后的抗联将领,年少时竟是个放牛娃。

1923年,在亲友资助下,年仅18岁的马尚德考入了河南省立开封工业学校。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很快就投身革命事业。1925年,他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并在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马尚德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改名杨靖宇,带着一支小分队转战各地。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人看到了他的担当。一次转移途中,他的妻子在村外的秫秆棚里生下了女儿。杨靖宇给女儿取名"马躲",寓意躲避敌人。看过女儿一面后,他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党组织派杨靖宇到东北全权负责抗日工作。当时的东北,已经全部沦陷在日本人手中。杨靖宇带着几个同志,从山海关徒步走到了吉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展抗日活动。

1932年春,杨靖宇在吉林省汪清县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最初只有十几个人,武器也只有几支土枪。但很快,大批爱国青年和当地农民纷纷加入。到1933年底,游击队已经发展到了三千多人。

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抗日游击队采取灵活的战术,专打日军的薄弱环节。他们白天隐藏在深山,晚上出来打击敌人。有时还装扮成老百姓,混入敌占区搜集情报。这种打法让日军很头疼,称他们为"治安之癌"。

1934年,杨靖宇领导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这支部队不但装备简陋,还经常面临断粮的困境。他们就地取材,用树皮做成"树皮面"充饥,用松针熬成"松针汤"补充维生素。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但从未动过老百姓一粒粮食。

1936年的一天,杨靖宇带队路过一个村庄。村民们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可战士们都不敢动。杨靖宇说:"咱们是人民的军队,绝不能给百姓添麻烦。"说完,他带头把粮食还给了村民。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抗联战士们穿的却很单薄。他们就用稻草塞在衣服里保暖,晚上几个人挤在一起睡觉。即便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抗联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力。

1939年秋,杨靖宇和战士们在密营里度过了最后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他们煮了一锅树皮面,每人分到一小碗。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说起家乡的月饼。杨靖宇拿出随身携带的《联军日记》,记下了这难忘的一幕。这本日记后来被找到,成为了见证抗联艰苦岁月的珍贵史料。

五、历史的审判

1951年的那场街头相遇后,事情发展得很快。程斌和张奚若这两个叛徒的结局,很快就有了定论。

程斌在审讯中交代,他投敌后不但出卖了抗联的密营,还亲自带队参与了多次"讨伐"行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又杀了几个日本军官,带着这些"战功"投靠了国民党。1949年,他又巧妙地混进了解放军队伍。要不是在沈阳街头碰到老相识,这个叛徒险些就蒙混过关了。

张奚若的罪行同样令人发指。据多位证人证实,他不仅在关键时刻开枪射杀了杨靖宇,还曾在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故意引导抗联部队进入日军的包围圈,导致几十名战士壮烈牺牲。

1951年6月,沈阳军事法庭对程斌和张奚若进行了公开审判。法庭上,检察官出示了大量的物证和证人证词。其中包括1940年日军第七师团的一份机密报告,详细记录了程斌和张奚若的"功劳",甚至还列出了具体的奖赏数额。

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张秀峰的证词。这个同样背叛了杨靖宇的叛徒,在1950年就已经被捕。他在狱中写下了一份详细的供述,揭露了三人合谋陷害杨靖宇的全过程。

审判现场来了许多抗联的老战士,他们都是杨靖宇牺牲的见证者。一位老战士当庭指着程斌说:"就是你,把我们引向了日军的包围圈。那一天,我们损失了37名同志。"

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行,程斌和张奚若终于认罪。法庭当即宣判两人死刑。1951年7月15日,这两个叛徒在沈阳郊外被执行枪决。行刑前,程斌还想为自己辩解,但被在场的人们的怒骂声淹没了。

张秀峰也在同年被处决。据说在临刑前,他说了一句:"杨靖宇将军,我对不起你。"

至此,害死杨靖宇的三个主要叛徒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还有一些藏在暗处的帮凶,在战后改头换面,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

1953年,一位自称是当年伪满洲国军队通讯员的老人,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材料。材料中详细记录了1940年2月,日军是如何通过这些叛徒的配合,最终围捕到杨靖宇的。这份材料后来成为了审判其他涉案人员的重要证据。

0 阅读:12
熹然随心过去

熹然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