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这年,我离开了儿子的家,回到了老家的那间旧宅。一路上,高铁疾驰,我脑海中却慢如影放,反复盘旋着这些年我经历的点滴。这一切,不是为了怨,也不是为了悔,而是一次迟来的自我成全。
我的名字叫张兰,今年63岁。我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学没上完三年级就辍学了。作为家中的长女,贫穷和家人的需要让我早早地挑起了照顾弟妹的重担。那年,我虽然小,却像成年人一般学会了勤快、勤俭,也学会了咬牙隐忍。
后来,我嫁给了邻村的李国强,他是个老实人,家境虽差,但我们靠勤劳的双手过日子。婚后,我们种地、喂猪,日子虽谈不上富裕,却也养活了两个孩子:儿子李明和女儿李丽。大女儿远嫁城市,很少回家,儿子考上了大学,留在县城工作。不管多苦多累,我觉得一切都值了,尤其是看到两个孩子成家立业。
七年前,儿媳王丹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个城市姑娘家境好,模样漂亮,但性子也有点娇气。儿媳不擅长做家务,甚至很少带孩子。起初,我觉得她工作忙有理由,便主动揽过了照顾小孙子的重任。从早到晚,我的生活都围绕着家务和孙子的吃喝拉撒打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一个冬日的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擦洗了油腻的厨房,抬眼望去,客厅里的王丹正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旁边是看电视的李明,家务活的忙碌和他们的悠闲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刻,我的心里仿佛压上了一块大石头。
有一次偶然,我在手机里看到了儿媳发的朋友圈,说自己年末忙得焦头烂额,搭配的图片却是她坐在沙发上的慵懒自拍。一旁的背景,是玩具散落的地板和乱糟糟的客厅——那个每天打扫得发亮的家,稍不注意,便被打回原形。
我觉得心被戳得生疼。忙碌的那个是我,她却用“辛苦”和“家庭”装点朋友圈。那晚,躲在房间里的我心生凉意。我的付出,似乎早已变成理所当然,而这份“理所当然”甚至被外人误会为她的功劳。
在那次之后,不是怨,不是恨,是一种在反思后的清醒。我渐渐明白,家庭的和谐不仅需要付出,更需要尊重和感恩。一味地为儿子一家付出,让他们习惯成自然,却牺牲了我的自我。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搬离儿子的家,回到老屋。尽管儿子试图挽留,但我平静地告诉他:“妈也需要自己的生活,我回老家踏实住着就行。谁都不欠谁。”
回到老家,我清理了一下老宅,搬来了几本书,添上了一盆绿植。曾经用来装土豆的院子,现在种上了几朵廉价却不失美丽的花。有时,邻居喊我去喝杯热茶聊聊天,日子平淡,却舒心。我渐渐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或许,离开对他们和对我,都是一种成全。家人之间的关系,靠的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依赖,而是彼此的尊重和体恤。学会放手,不只是给别人空间,更是给自己自由。
结束语
家庭的经营需要平衡,每个人都有付出,也有享受幸福的权利。如果我们的爱变成义务,我们的存在变成工具,那么这样的关系终将失衡。放手,不是冷漠,而是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