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忏悔录》中,看到卢梭晚年被疯狂追杀、被驱逐得四处逃窜,疾病缠身却居无定所,走到哪里被赶到哪里,所谓天下之大,好像真的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感觉比苏东坡还惨,如果说苏东坡一生处在不是被贬就是在贬的路上,那卢梭真的就是一直在路上逃难;苏东坡毕竟是官人,而且他又很乐观、豁达,所以在我们看来,即便他在极端环境下也能活得悠游自在;而卢梭是一介文人,他内心又比较执拗、敏感,所以对于他的遭遇会有苦上加苦的感觉,看他自传里形容的惨状,真是令人唏嘘!
我当时也没明确搞懂为什么要封杀他,只知道是他写了一些影响上层阶级利益相关的事,并不知道具体是些什么内容,直到看了《爱弥儿》才恍然大悟!
不得不佩服卢梭的伟大和勇敢!我这么胆小如鼠,当然是不敢搬出来给你们看的。
但里边有一个教育的观点必须说一下,原文:“不是为了弄懂一门手艺而去学习一门手艺,而是要铲除对这门手艺的一切偏见。”
卢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要让他成有才能的人,而是要把他教育成有用的人,一个拥有一门真正纯粹手艺的人,这样不管怎样他都不会失去他的地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以这个地位为荣,而不是以做一个手工匠人而羞愧。
17世纪的卢梭的思想真是超前,是的,我们对手艺人是有偏见的,我们都把他们分成好几个等级,这都传承几千年了,还有改变的可能吗?
让我想到,现在西方人在服务业必须给服务对象小费的现象,也是强制要求对任何劳动成果赋予尊重的体现;
只有社会对任何人、任何职业保持敬畏和尊重,才能让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感受到尊严,从而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种价值感;
这样才可能消除人对劳动工种的阶级固化和歧视,才不至于所有人都为了逃离低等级的工作而都往上层跃迁。
这尽管是卢梭在17世纪提出的观点,做到确实是不容易的,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法完完全全的实现卢梭的理想,更何况我们了。
我记得华杉老师讲资治通鉴的时候说过,我们不是要具备所有圣人的行径才是圣人,我们只要做到圣人其中的一个小点也算是圣人;
比如:孔子送客人时,会保持恭敬的姿势,目送到看不见客人为止;那我们在送朋友时,也保持孔子那样的谦卑与真诚,那我们也是具有圣人的行为不是吗?
所以,不管难也好,容易也好,凡事自己做起,从最小的点做起,做不到百分之一百,做到百分之零点一也是好的。
我现在看到外卖小哥或快递员上门,会顺手给他一瓶水以示感激;现在买菜平台的人也超级热情,还会问你有没有垃圾,顺便帮忙带走;我也特别感动,给我送上门已经很感激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是不可能麻烦他们的。
我觉的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氛围真好!
大城市对人还是有很大的包容力的,没有人认为你必须要怎么样,我去捡垃圾人家还谢谢我,让我感觉好像实现了卢梭说的“要铲除对手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