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成立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成立杭州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加速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该中心集数据采集、研发教学、场景应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旨在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助力上虞区打造浙江省具身智能先行区。上虞区积极响应政策,将具身智能纳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长三角制造业基础,探索“具身智能+”赋能产业升级。通过建设数据采集中心、人才培训平台等,形成“采—存—训—用”闭环,吸引长三角企业参与场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2、加州大学研发卷尺启发机器人夹持器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从卷尺获得灵感,研发出名为“GRIP-tape”的机器人夹持器。该夹持器由粘合的卷尺制成,兼具坚固与灵活性,适合抓取易碎物品,如水果蔬菜,且成本低、安全。其双卷轴设计使两“手指”独立运动,可伸长抓取远处物体或缩回靠近机械臂。卷尺的柔韧性和弹性使其能绕过障碍物,还可充当传送带运输物体。实验表明,它能轻松举起大型水果。未来,团队计划添加传感器和AI以改进其自主操作能力,拓展应用场景。
3、北大研发新模型实现人体动作精准编辑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国家通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推出新模型,可简化人类角色或虚拟人物的逼真动作生成。该模型结合MotionCutMix数据增强技术和MotionReFit扩散模型,支持根据文本指令编辑所有人体动作,实现特定身体部位变化和时间调整。研究团队表示,新技术能动态生成训练样本,提升动作质量,为动画、游戏开发等领域提供高效工具。未来,该系统有望应用于机器人研究,改善人机交互,助力多样化内容创作。
4、西湖大学仿生潜水器“西谷II号”完成深海海试

西湖大学团队研发的仿生潜水器“西谷II号”在中国南海完成海试,实现四项“世界首次”技术验证,包括深海无氧发电、小型机械鱼深海分离回收、千米级机动测试和仿乌贼吸盘高压吸附技术。该潜水器结合仿生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海洋生物运动,集成波动鳍驱动和自主决策系统,显著提升深海作业能力。未来,“西谷II号”将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勘探、生态修复、海底采矿等领域,助力深海探索与开发。团队计划继续研发“西谷III号”,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

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union)整理编辑,不代表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union)立场,转载请注明,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
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