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价值决定价格,但在紫砂壶的世界里,高价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特别是对于初入此行的新手而言,往往因对紫砂了解不深,第一笔投入便不慎落入了灌浆壶、注浆壶的陷阱。

谈及灌浆壶,这原本是陶瓷制造中的一种工艺,上世纪50年代,紫砂壶制作也曾尝试借鉴此法。然而,由于灌浆成型后难以进行二次修正,致使成品丧失了紫砂壶独有的韵味与美感,这一尝试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反被视为一次失败的探索。后来,尽管有人再度拾起这一工艺,却是以次充好,用其他陶土混合玻璃水进行制作,无疑是在公然造假。

再论注浆壶,这同样源自陶瓷制造的一种工艺。据传,1957年或1958年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石膏模师傅引入了这一量产工艺,并经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的两年试验,却依然未能成功。起初,他们尝试将紫砂矿料研磨成泥浆,注入预制的石膏模具中,利用石膏的强吸水性,短时间内即可脱模成型。然而,紫砂泥料虽可塑性佳、易于成型,但研磨成细腻泥浆后,其黏性大增,使得壶坯难以修整,这一工艺也因此宣告失败。

然而,随着紫砂市场的再度繁荣,一些不法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研发出了注浆工艺的升级版。他们采用其他陶土加入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常用于建筑行业作为粘合剂和补漏剂)进行脱模制作,再在外层涂抹一层紫砂泥浆。这样的注浆壶,无论是从原料还是工艺上来看,都已无法归入紫砂壶的范畴,更不具备紫砂特有的透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