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无人船是一种新兴的海洋科技,它无需人类直接操控,依靠先进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自主航行,能够执行从海洋测绘到环境监测等多种任务。
张云飞在看到无人船的发展前景时,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转身到珠海进行无人船的研发,创业期间由于“过劳肥”胖到200斤。
然而,正是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和不懈努力,让他在无人船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带领无人船走向全球。
那么令人疑惑的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怎样带领无人船走向了全球中?
信源:环球网2024-04-16《香港求学珠海创业,80后张云飞让中国无人船艇从大湾区驶出》
求学之路与创业萌芽从西安到深圳,张云飞的求学之路也跨越了不同的城市和学术环境。他先是在上海同济大学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段时期并非一帆风顺。
年轻的张云飞曾一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因此挂科,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最终顺利毕业,并考入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
这段看似不合常规的经历,亦展现出张云飞的另一面:他凭借买卖游戏装备获利十万元,从中可见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与灵活的应对能力。这或许也是他日后敢于在无人船这片“无人区”开拓进取的性格基础。
香港科技大学,一个汇聚了众多科技精英的摇篮,成为了张云飞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攻读精密工程系的博士学位,并与日后的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成为了同门师兄弟。
目睹汪滔一步步将无人机从概念变成现实,张云飞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他开始思考,能否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水上,创造出一些更加独特、更有价值的产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云飞的思考找到了落脚点。电视里,《新闻联播》正在报道着日益严峻的江河污染问题。
这则新闻触动了张云飞的心弦,他敏锐地意识到,无人驾驶技术或许可以应用于水质监测和环境治理,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于是,“无人船”的概念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并最终成为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珠海创业的突破2010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全身心投入无人船的研发和创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曾奔赴云南、广东、四川、北京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度探寻无人船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
调研结果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无人船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他为之付出一切,然而,这个决定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在当时,无人船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而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这表明,张云飞及其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摸索着前行,在技术、资金、市场等诸多方面面临重重挑战。
选择创业地点也经过了仔细的权衡。香港虽距深圳更近,且深圳为大湾区的重点扶持地区,然而张云飞最终却选定了珠海。
他认为,珠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航海环境,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适合无人船产业的发展。
就这样,在2010年,中国首家无人船创业公司于珠海应运而生。
创业初期,资金匮乏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最初的启动资金主要源于团队成员的奖学金以及父母的资助,总计不过一百余万元。
对于科研项目而言,这笔资金远远不够。由于无人船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这笔钱很快就用完了,公司一度没有任何收入。
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国家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获得了科研资金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在产业园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进行模拟测试,不断改进和完善无人船的设计。
周围的员工常常误以为他们只是一群玩船模的白领,却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
相较于无人机和无人车,无人船的研发遭遇着更为复杂且变幻无常的运行环境,风险亦更高。
为了确保无人船的正常运行和测试,珠海乃至广东省的相关部门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尽管如此,创业的压力依然巨大,尤其是对于作为公司核心人物的张云飞来说。
他不仅要投身研发工作,还得负责公司管理事务。每日从上午9时工作至晚上11时,就连周末也多是在岗位上度过。
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寻找一种释放方式,而他选择的是最直接的方法是吃东西。
创业初期,他的体重只有140斤,但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和压力的累积,他的体重飙升至近200斤,他自己也戏称这是“过劳肥”。
无人船事业的快速发展两年半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2013年初,张云飞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艘环境监测无人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这艘无人船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无人船事业的起步,也为公司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大门。
同年,张云飞团队带着他们的创新成果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向世人展示了无人船的巨大潜力,并一举夺冠。
这次比赛的胜利,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荣誉,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为公司获得了A轮融资。
张云飞敏锐地预见到,人工智能与海洋技术的结合将是未来海上作业的核心。无人船的出现,正是推动水上智能时代到来的关键一步。
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团队夺冠且获融资后,其研发的环境监测无人船及后续环保无人船迅即投产。两年内,这些无人船销量近百艘,应用于全国30个部门的环境监测与相关水上作业任务。
然而,张云飞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渴望研发更为庞大、更为先进的无人船,从而适应更为繁杂的海上作业需求。
于是,“领航者”计划应运而生。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海洋高速无人船平台,它不仅具备小型无人船的功能,还能搭载不同的设备完成不同的任务,进一步拓展无人船的应用领域。
从2014年到2016年,张云飞团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了多项国内科技奖项,并获得了高达十几亿的稳定融资。
他意识到,仅凭个人或团队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更强大的外部资源。
于是,2014年12月11日,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内地高校,张云飞还积极与港澳高校建立联系,充分利用他在香港求学、珠海创业的优势,构建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张云飞清楚地认识到香港科技大学在无人操作系统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这为他以及其他优秀校友,例如汪滔,在无人系统领域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发现,许多港澳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本地产业的单一性,这些学术成果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而大湾区的蓬勃发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为港澳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大湾区对多方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港澳高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粤港澳三地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文化背景,碰撞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新。张云飞的团队中,就吸纳了许多来自港澳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公司初创之时仅有十几人,历经十一载发展,规模壮大至数百人,其无人船的名号亦愈发响亮。
2017年底,一个重要的契机让张云飞的无人船事业更上一层楼。他的团队受邀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珠海分会场的录制。
81条无人船于海面上变换阵型,穿行于港珠澳大桥之下,成为当晚一道绚烂的风景线。这次表演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无人船的魅力,也启发了张云飞对集群技术的深入研究。
无人船的应用与社会贡献从“领航者”号到集群技术,张云飞团队不断突破创新,拓展无人船的应用领域,推动海洋智能科技的进步。
2020年,他们与珠海市政府、湖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亚洲第一个无人船测试场。
这不仅标志着无人船技术成为海洋智能化的中坚力量,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自主船舶领域的竞争力。
正是这种不断创新、永不止步的精神,让张云飞团队的科研水平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并得到了国际认可。
从2016年到2021年,公司连续六年入围美国MTR杂志评选的全球100强海洋科技企业,无人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
截至2021年,公司的业务已经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西安、深圳和新加坡设立了分公司。
全球范围内,与无人船相关的专利约有800多项,而张云飞的公司就拥有390多项,占据了半壁江山。
如今,无人船在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无论是海洋科考、环境监测,还是应急救援,其发挥的作用愈发举足轻重。
在2021年7月河南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中,无人船展现了科技的力量,为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这充分证明了无人船技术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笔者认为从儿时手中需要手持才能“航行”的船舶模型,到如今无需人工操作即可自主运行的无人船,张云飞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一个普通的航海梦变成了现实。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也体现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上。
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奇迹,让中国的无人船航行在更广阔的海洋上,为人类探索和认识海洋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