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全面放开后,布洛芬背后大佬半月赚24亿!” 这条消息,是否让你瞬间联想到因疫情暴富又被骂到“消失”的张核子?
然而,亨迪药业身为国内布洛芬原料企业的巨头之一,其掌门人刘益谦在短短45日之内竟暴赚24亿。
更令人费解的是,同样是疫情中发了大财,为何刘益谦能独善其身?这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信源:《靠布洛芬“翻红”的亿万富翁,这次能笑多久?》——上观新闻
草根逆袭1963年,刘益谦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家庭,作为家中的老三,他并没有给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带来任何额外的惊喜。
与生俱来的调皮捣蛋,让他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学习成绩更是惨不忍睹,甚至沦为班里的“吊车尾”。
老师并非没有看出他潜在的聪明才智,只是这股子机灵劲儿并没有用在学习上,反而成了他惹是生非的“利器”。老师的谆谆教诲,父母的耳提面命,都没能改变刘益谦的“叛逆”之心。
最终,在初二那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辍学,将“我去赚钱了,你们读书吧”的豪言壮语留给了仍在苦读的同学们,头也不回地踏上了他的“淘金”之路。
刘益谦的第一站,是舅舅的皮具作坊。在那里,他学会了制作人造革手提包,每个包能赚一块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然而,这种辛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满足刘益谦渴望快速致富的雄心壮志。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意外包”的商机,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别人,自己则专注于管理和销售。
这一“投机取巧”的策略,让他的月收入迅速飙升至百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这次小小的成功,无疑为刘益谦的未来之路增添了信心和勇气,也为他日后的商业版图奠定了基础。
初尝成功的滋味后,刘益谦的野心便开始膨胀,对金钱的渴望也愈加强烈。
在一次进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出租车市场的巨大需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考取了驾照,与哥哥合伙购买了两辆出租车,开始了他的出租车生意。
这段经历不但让他积攒了更多财富,还为其日后人脉的拓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1990年,一个改变刘益谦命运的机会出现了。豫园商场发行原始股的消息,让他眼前一亮。
豫园商场有门面铺子,这是一大优势,他看准此点,毅然决然地投资一万元,认购了一百股原始股。
仅仅一年后,豫园股票上市,成为国内商业第一股,股价一路飙升至万元以上。
刘益谦于股价高点抛售股票,成功套现100万,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彼时他年仅28岁。
与那些依靠家族背景或特殊关系发家致富的商人不同,刘益谦的财富积累之路清晰透明,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这或许正是他“不招恨”特质的根源所在。
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获得成功的故事,即使其中有一些“投机取巧”的成分,也会被解读为“比普通人更会把握机会”。
疫情红利时间来到2019年,刘益谦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了亨迪药业,这家专注于布洛芬生产的药企,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彻底改写亨迪药业的命运,也将刘益谦推向了风口浪尖。
2022年末,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医疗物资一度紧缺,抗病毒药物需求量激增。布洛芬,作为退烧药中的“王牌”,自然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亨迪药业为国内第二大布洛芬原料药企业,其股价随之节节攀升,刘益谦的财富亦以惊人速度增长。半个月内赚取24亿的消息,迅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与其他因疫情获利而遭受质疑的企业不同,刘益谦和亨迪药业却鲜少受到公众的指责。
这其中,固然有布洛芬作为基本药物的特殊性,以及亨迪药业并未出现类似核酸检测造假等负面事件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刘益谦的商业策略和个人形象的塑造。
亨迪药业并非为了疫情而专门成立的企业,布洛芬也并非什么新药,其药效和安全性早已得到市场的验证。
因此,亨迪药业在疫情期间的盈利,可以被理解为满足了公众的基本健康需求,而非利用疫情发不义之财。
更重要的是,亨迪药业在疫情期间并没有选择盲目扩产,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一点,与那些为追逐短期利益而罔顾产品质量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进而赢得公众的认可与尊重。
然而,亨迪药业的“不扩产”策略,也并非完美无缺。事实上,早在2021年创业板上市时,亨迪药业就曾提出过“扩产、扩产、扩产”的口号,并计划投资11.9亿元用于四大项目,其中最大的项目便是“年产5000吨布洛芬原料项目”。
若此计划得以顺遂施行,亨迪药业之年产能将达8500吨,超越新华制药,进而成为国内布洛芬原料药的领军企业。
可惜的是,这一计划最终未能落地。2022年上半年的半年报中,没有任何关于“年产5000吨布洛芬项目”进展的信息。
究其原因,究竟是资金问题,还是公司内部的决策失误,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刘益谦能够预见到下半年的疫情爆发和布洛芬需求的激增,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推动这一扩产计划的实施。
亨迪药业在疫情期间的“赢了但也输了”的经历,让公众对刘益谦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亨迪药业完成了扩产,不仅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还能更好地保障市场供应,缓解布洛芬的“一药难求”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益谦的“不扩产”并非出于贪婪,而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
为何不招恨?刘益谦在疫情期间的财富暴增,并没有引发公众的普遍反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好感。这其中,除了商业策略和市场环境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刘益谦的个人形象塑造。
他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形象截然不同,他的“另类”之处,恰恰构成了他“不招恨”的独特魅力。
与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不同,刘益谦的草根出身更容易引发大众的共鸣。他的成功故事,更像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励志范本。
这种“白手起家”的经历,更容易拉近他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感受到他的真实和平凡。
刘益谦最大的爱好是收藏文物,他甚至与妻子王薇共同创办了龙美术馆,然而,在收藏领域,他却频频“露怯”,展现出与他巨额财富不相符的“外行”一面。
例如,他曾用2.8亿港元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并在现场用其喝茶。这一举动,在收藏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尊重文物”。
然而,刘益谦对此却并不在意,他甚至坦言自己只是想体验一下用鸡缸杯喝茶的感觉。
这种“出丑”的行为,虽然显得有些“暴发户”气质,但却意外地拉近了他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人们觉得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富豪,而只是一个有着奇特爱好的普通人。
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一个已经建立良好形象的人,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反而会增强他的亲和力。
刘益谦还是一位“自黑”高手。他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胡子拉碴的照片,与以往儒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引来网友的调侃。
但他对此却欣然接受,甚至与网友互动,这种自嘲自黑的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高情商,也化解了潜在的负面情绪,让他在公众面前显得更加真实和可爱。
在感情方面,刘益谦也与许多富豪不同。他与妻子王薇相识于微时,共同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发达后也始终保持着对妻子的专一和深情。
两人常一同现身公众活动,刘益谦每每都摆出一副对妻子“言听计从”的模样。这种伉俪情深的形象,与那些频频传出绯闻的富豪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他赢得了不少好感。
刘益谦的低调处世,也是他“不招恨”的重要原因。他鲜少公然炫富,亦绝少参与公众话题的探讨。
这种低调的姿态,让他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尊重。
笔者认为刘益谦的“不招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草根出身、个人魅力、商业策略以及时代背景,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成功之路。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刘益谦的成功并非完美无缺。亨迪药业错失的扩产良机,也提醒我们,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刘益谦这样的企业家,他们不仅能够创造财富,更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