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炎炎夏日,和什么最配?
大多数小伙伴的答案都是↓
冷饮、空调、冻西瓜!
尤其是各类加冰的咖啡、茶饮、果汁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伴随着各类冷饮消费需求的增长
食用冰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
它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若食用冰在制作、贮存
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将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
具体会有哪些安全风险呢?
如何加强食用冰的安全管理?
食用冰在制作、贮存、使用过程中
有哪些安全风险?
“人”——人员卫生
食用冰可被从业人员不洁的手部污染。如取用食用冰前,未经严格的手部清洗消毒或手部接触不洁物后接触取用食用冰的工用具,可造成交叉污染。
“机”——设施设备
有的商家为食用冰取用方便,将冰块和铲勺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容易被细菌或有害生物污染,或使用之后未经清洁消毒就放置于食用冰冰室中,可导致食用冰卫生不达标。
“料”——原料水
用于食用冰生产加工的原料水应是安全的可饮用水。然而市场上有些不良商家,为节省资金成本,直接使用未经过滤清洁处理的水源作为制作冰块的原材料;或者有些商家的水源经过了过滤清洁,但安装的过滤器内部的滤芯被长期忽视,从未进行更换清洁或更换不及时,导致“净水设施”成为“污染设施”;更有甚者使用不可食用的冰块如存储鱼虾海鲜的不洁冰块,如此情况,从根源上导致了食用冰的食品安全问题。
“法”——贮存、运输及使用方法
食用冰在贮存、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交叉污染,造成食用安全风险。部分商家在每日的制冰过程中可能会疏忽对制冰设施的清洁,忽略贮存条件的卫生;在食用冰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包装容器的完整性、密闭性及运输车辆(厢)、盛装容器的卫生情况不佳,都可能导致细菌交叉污染。
“环”——环境卫生
制冰取冰过程或制冰机的摆放位置(区域)的环境卫生可对食用冰的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如该位置(区域)附近有明沟、清洁工具、垃圾桶及其他无关杂物,环境中的细菌等污染物可直接造成污染。
如何加强食用冰的安全管理?
落实从业人员健康和卫生管理制度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人员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并落实“晨检”制度。落实每班次前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检查制度并执行因病离岗调岗制度,检查人员体温,检查是否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
对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冰机的使用、清洁消毒,用冰的卫生要求;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包括制冰机的清洁管理和用冰卫生操作要求。
员工取用食用冰时,应清洁消毒手部或佩戴洁净的一次性手套。使用冰铲前应清洗、消毒,并放在专用容器中。
加强制冰机管理
选购口碑好的品牌,优先采购自带清洗功能和杀菌功能的商用制冰机。制定制冰机清洁消毒制度(规程),明确制冰室、管道和过滤器滤芯清洗消毒要求。不同门店所在区域水源、每日净水量等情况不同,应定期检查进水过滤器的滤芯实际情况,定期更换制冰机的过滤器等关键零部件,保证清洁效果。
加强原料水的管理
关注所在区域管网水质监测结果,水源需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确认水源是否存在二次供水情形,使用二次供水的餐饮单位应关注储水池的清洗消毒情况,必要时开展水质检测。选购口碑好的水路前置过滤设备,去除自来水中的杂质、余氯、异味,抑制细菌孳生,做好源头保障。
加强加工场所的卫生管理
制冰机安装位置应远离垃圾桶、操作台、洗手盆、化学品存放区、排风口、排水沟等;制冰机上方不可安装货架、设备或存放任何物品。
加强食用冰风险监测
可自行使用ATP荧光检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检测员工手部、冰铲、容器等食品接触面,快速反馈结果。加强对过滤水消毒或除菌方法的有效性监测(臭氧浓度监测),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定期做全覆盖抽检,对门店的直饮水、制冰机冰粒、储冰槽冰粒进行食安风险抽样监测。
请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
自觉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
0898-12315
来源:深圳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