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经常会看到不少人饮酒后,引起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头晕头痛,即所谓“上头”。对于很多人说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认为喝酒脸红的人酒精代谢好,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
1、原理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一杯酒下肚后被肠胃吸收,被吸收后进入血液,90%-95%的乙醇会在肝脏中被分解。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把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被肝脏中另一种物质乙醛脱氢酶分解成乙酸,乙酸最后会被人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去。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当大量的乙醛没有及时进行分解,会在体内堆积,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
脸红与不红也不能说明酒量的大小,只说明饮酒量大小与乙醇代谢速度快慢。
2、喝酒脸白怎么回事?有些人喝酒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大醉如泥。这是因为这类人体内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
这样的人为何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由于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越0.1%才会昏迷,对于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半斤白酒,北方人由于体型大,能够喝到8两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假如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越半斤,否则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3、酒量乙醛脱氢酶在每个人体内的活性是不同的,其活性的高低决定了酒精代谢能力的强弱和酒量大小,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或活性低,酒量就小,甚至会出现皮肤红斑、发痒等酒精过敏、乙醛中毒现象,尤其是过敏体质人群。
善于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分解能力,就会发生醉酒、引起肝损伤,过量饮酒也是痛风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酒量大、能喝酒,不代表可以随便喝。
4、怎样做好限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25g和15g。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此外一些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的人群应控制饮酒,比如驾驶员、正在服用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的人、患有肝病、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疾病的人;血尿酸过高的人也不宜大量喝啤酒,以减少痛风症发作的风险。
饮酒应适量,不过分劝酒、不酗酒,适量而止。
5、吃这些药物禁酒(1)镇静催眠类药
镇静催眠类药(安定或利眠宁、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与酒合用后,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量、饮酒量有关,表现为嗜睡加重,反应灵敏度降低,注意力分散,协调能力差,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2)头孢类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包潮红、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加速和低血压、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惊厥甚至死亡等。,如果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d内饮酒,或者使用含乙醇的药物或食物(例如酒心巧克力、含乙醇的饮料、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藿香正气水甚至使用酒精擦拭皮肤)都可能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4]。
可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啉钠(先锋Ⅴ号)、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替安、头孢噻肟钠、头孢甲肟等。
(3)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去痛片等服用并饮酒时,可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易引起胃粘膜病变或使溃疡复发,导致胃肠道出血,且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故一旦出血往往不易控制。
(4)感冒药
大部分感冒药都含有用于缓解疼痛及治疗发烧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转化生成一种有毒的代谢物,只有与体内的保护因子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结合时才能减小毒性。过量饮酒时会使体内的谷胱甘肽耗竭,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5)抗心绞痛药
如与消心痛、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合用时,由于酒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出现低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7]。
(6)降糖药
磺酰脲类包括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氯磺丙脲。二甲双胍等,服药期间饮酒可发生严重低血糖或不可逆神经系统病变。
因为乙醇可以阻碍甘油、乳酸和某些氨基酸转变为糖的过程而使血糖降低,还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因此应用降血糖药尤其是上述降糖药期间要禁止饮酒。
(7)降压药
服用降血压药(复方降压片、肼苯哒嗪、心痛定、长压定、地巴唑、速尿、利尿酸等)后饮酒会出现血压骤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昏厥。
(8)抗癫痫药物
如苯妥英钠等,服药期间如饮酒可降低疗效,甚至诱使癫痫发作。
(9)利尿药
如利尿酸、安体舒通、速尿、双氢氯噻嗪等,他们能通过排尿降低血压。但如果饮酒,会使人出现头晕、直立性虚脱等症状。
(10)抗抑郁药
如丙咪嗪和多氯平等,若服药期间饮酒,可产生镇定作用,从而降低药效。另外,还可促进脂肪在肝脏的沉积,使小肠蠕动减弱,甚至发生肠麻痹[9]。
(11)吩噻嗪类
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三氟拉嗪等吩噻嗪类药物能抑制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在服用此类药物期间饮酒,可使乙醇的氧化反应受阻而发生乙醇不能耐受现象。
总之,酒对药物的作用是极为广泛和复杂的。在用药期间,尤其应用药物时一定要戒酒,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