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带孩子来一次“端午民俗穿越之旅”

丝佩康康 2024-06-03 11:34:4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且深远,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这是苏轼笔下古人过端午的盛大场景。

很多人对端午的习俗还停留在划龙舟、吃粽子上,殊不知端午还有很多别样的习俗——

|吃个端午粽,棉衣慢慢送|

吃粽子是端午的一项突出节俗,民间有谚云:“吃个端午粽,棉衣慢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好送”。可见以前端午季节冷暖交替频繁,忽冷忽热,还有可能需要穿厚衣服,厚的衣服不能过早存放起来!

|打个端午水,甘甜又明目|

端午当天,民间有打“重午水”的习俗,凌晨或午时到河边及水井中打水,据说此时的水常年不腐,可明目,还可做药用。

|吃个端午蛋,吉祥又平安|

端午节吃鸡蛋,和吃粽子一样重要,“撞蛋”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用彩色蛋袋将鸡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还寓意“逢凶化吉”、“吉祥安康”。端午节快到了,编个五彩袋装蛋,发扬“蛋”文化吧!

|喝点雄黄酒,避毒又杀菌|

雄黄据有解虫蛇毒、燥温的功用,因而端午时,人们在酒中放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然后将酒涂抹在儿童耳、脸、额、头顶等部位,据说能以避毒驱邪,杀菌及诸病不染呢。

|王字额头画,端午我最大|

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百兽之王的威风辟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泡个草药浴,消毒去污秽|

民间在端午时有釆百药沐浴克毒之俗,俗称“草头汤”,此习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地方都还有,中午时小孩皆沐浴更衣。据说端午时节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明《歧海琐谈》也载:“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悬蒲挂艾忙,驱瘴化煞强|

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以驱鬼;佩戴身上用来以驱瘴、化煞。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毒害|

端午节佩戴香包,传统认为有辟邪、驱瘟之效。实际上,香包里面放入朱砂、艾叶、雄黄、香药、石榴花,散发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对蚊虫而言就是克星,所以,有辟邪驱瘟的作用。(“五毒”指端午节前后的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手戴五彩绳,开运保安康|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这天,在孩子手腕拴上五色线,可以避开毒虫病邪的伤害。等到下大雨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永远健康。

|门厅挂钟馗,辟邪又驱鬼|

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源自古代民间的信仰和风俗。人们相信钟馗能够辟邪驱鬼,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和健康。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特别重视家庭的平安和祥和,因此选择悬挂钟馗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已渐渐地被我们遗忘,端午节也没有了它原有的味道。孩子再也不似过去一样系着五彩绳,拿着鸭蛋络子四处攀比……

再过若干年,端午节可能只保留在历史书中!

不知道这是社会进步太快,还是因为文化出现虚象。但笔者觉得,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我们可以跟紧社会的进步,但也不能遗忘那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视端午的习俗,莫让传统节日成为历史!

6月8日,可带孩子来诚顺和中医馆,体验一次“端午民俗穿越之旅”……

0 阅读:0

丝佩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