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灵州之战宋军败的不冤,却未必是宋神宗的错

璞因挲果 2024-07-19 10:10:55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一封战报急急送入京城,此时宋神宗早已就寝。当接闻战报得知永乐城守军伤亡三万余人,民夫百姓死伤十余万人,总计伤亡二十余万人后。被惨败震惊的宋神宗,整夜失眠,围着御榻急的直转圈,次日竟在朝堂之上当着大臣面“临朝痛哭”。自此,一代励精图治,一心振作的宋神宗闭口不谈兵事,郁郁寡欢,年仅三十八岁便病故了。

永乐城一战彻底断送宋神宗收复江山的希望,这一战宋神宗将失误归咎于自身。那么,这一切到底是宋神宗的失误,或是天不佑大宋呢?当了解灵州之战到永乐城之战的始末后,或许你心中便会有答案了。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陷入严重的党争局面,对于宋神宗来说这将严重削弱北宋朝廷的中央控制力。此时,宋神宗急需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恰逢西夏内部动乱,西夏大将禹藏花麻向北宋边将写信求援,“夏国母子不协,杀其重臣,上下汹汹,若发兵来讨,请举族以应”。北宋边将也纷纷上书请战,宋神宗非常高兴,决定发动一场北宋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来加强北宋内部的凝聚力。

对这场北伐战役宋神宗高度重视,投入了30万军队和10万余名用于后勤补充的民夫,可以说这已经是北宋后期可以投入的兵力极限了。

很快,北宋三十万大军兵分五路,从三个方向合击西夏。一开始统筹部署相当得当,战役初期宋军推进也有条不紊。种谔击败米脂寨西夏军后直指石洲;李宪顺利攻陷会洲;刘昌祚也在清水河谷大败西夏主力。这局面看似宋军胜券在握,然而战役推至中期后,宋军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了。

东线两路军分别由名将种谔和宦官王中正率领,其中种谔率9.3万人,王中正率12万大军,但名将种谔却需受毫无军事才能的宦官王中正节制。战斗初期,种谔的攻势相当卓越,先后攻占银州、石州、夏州等地这使得王中正相当着急,因为一味尾随并不能获得战功,只得急忙行军追赶种谔大军。但种谔推进速度太快,使得急于追赶的王中正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补给,为解决粮食问题,王中正下令士兵掠夺,却因此耽误了进攻灵州的时间,使得各路大军的配合出现了矛盾。

而高遵裕军队的推进也远远地甩开了刘昌祚,同样使得他们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为争军功,宋军几路大军根本达不到配合要求,这便使得后期作战优势骤失。且后勤补给的缺陷,更使得军队最终崩溃,据载军中因此饿死了两万多人。

而此时南线的两路军竟还因争功而互相掣肘。南路军由高遵裕率八万七千大军;刘昌祚率五万大军受高遵裕节制。但刘昌祚亲自手持盾牌攻城还击败西夏国相梁乙埋率领十万大后,即将攻破灵州城时,妒火中烧的高遵裕竟下令停止进攻,由自己来主持攻城事宜?这明摆着就是为了抢功么。

然而灵州非但没有被攻破,围城十八日的高遵裕反而被西夏切断后勤,并遭对方援军围攻。当西夏水淹宋军的时候,宋军彻底崩溃,幸得刘昌祚拼死断后,才勉强避免全军覆没。

战事至此,宋军两线溃败,之二得颓然撤兵。

宋神宗报以厚望的西夏之役却在灵州城下,因统帅不能协调作战而彻底失败;更因为将领贪恋军功是的整条战线连锁崩盘,如此作战何来胜算。

但这场战役的失败,主要还是败在了北宋长期奉行的“受内虚外”的策略。北宋军队上下毫无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不论是将领还是士兵早已习惯了坚守作战,对于攻城战略配合毫无经验,且对后勤问题毫无概念,竟连种谔这般名将也毫无后勤概念,只能说,这场战役,宋军败得不冤,而过错也不尽然在宋神宗身上。

但是,一年后的永乐城惨败才让宋神宗深深体会到用人失误的惨痛后果,一个尽职又头铁的小白到底能惹出多大的祸?我们下一篇继续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