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弥勒可邑小镇体验彝族文化和风情

来自彩云之南 2022-03-24 20:49:38

早就听说云南弥勒市有个可邑小镇,是个4A级风景区。     后来才知道,这不单是一个风景区,还是一个彝族古村落,有360多年的历史,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民族团结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等光荣称号。      我要去看看这个获誉颇多的彝族村落。      这个村的居民是彝族的阿细人。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可邑小镇意为吉祥如意的小镇。     2022年3月,我慕名来到这里。     从弥勒市出来,约行驶20多公里,就来到了路边的这个大门前。     这个彝族风格的大门盖得高大巍峨。

这里的风景好美呀!阳春三月,花儿盛开,这里黄的是油菜花,白的是梨花。     优美的田原风光,让我深深陶醉!田间地头,我拍呀拍,喜悦溢于言表。

我以为可邑小镇就在这个大门里,其实不然。     进了这个大门后,还要走几公里山路才到可邑小镇的入寨口。

这里是可邑小镇的入寨口大门,每天早上9点,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迎宾仪式。

这里可进入可邑小镇的第一个景点密枝仙境。      这里是小镇彝族阿细人过密枝节的地方。

密枝节是阿细人的传统节日,过节时间为农历十二月初十前后,一般过三天到七天。     到了密枝节的时候,村子里的男人都要到这片树林里,宰绵羊祭祀龙树,由毕摩诵祭神经文,祈祷庄稼丰收,全村人安康无恙。羊肉则分给各户回村再祭神。送肉的人进村后要大叫大骂,以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禁止乱砍乱伐。祭神后全村上山赶雀一天,青年男女借机求爱。

平时这里的树林成了旅游的景点,可以沿着三公里的栈道游览山野树林、梨花林、小石林等美景。

这里还有一个吊桥悬挂在密林中,这桥叫相思桥。     走在相思桥上,相爱的人可以在这里表白。

在桥上,也可看到密林中的森林旅馆。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如同住在一个大氧吧里,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很舒适安逸。

如果游客时间紧或者是行动不便,还可以从这里坐3公里的观光车直接到达小镇里。      这里是小镇的第二个景点,叫虎啸山林。      一个很威猛的石虎正在仰天长啸。

彝族是一个崇拜虎的民族。      彝族人认为是虎是他们的祖先和神,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要过虎节。农历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日送虎祖,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

可邑小镇的古村落景区到了。     村里的房子全部都是黄色。房子的墙面上,画着精美的画。     这些画,把他们生活画进了画中,在这样的村子里游览,感觉像游一个室外画展。对喜欢美术和摄影的人来说,这样逛村,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村里还修了一些旅馆和饭馆,村民们靠旅游业挣钱了。     据说的村子比较封闭,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农耕生活,清净悠然,与世无争。     后来,村里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路修好了。村里修了崭新的环山路直通公路边。

又在公路边修了高大的门,上面写着可邑小镇风景区,这样,就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引进了山里的小镇。      村里统一改造了民居,统一了外墙的颜色,并请画家给画上精美的彝家农民画。      小镇修了宽敞的停车场,建了游客中心,购置了观光车。      小镇修了两个阿细跳月广场,每天都给游客表演彝族歌舞。每到节假日,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

变化最大的是这里的人。从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在景区上班的工作人员。     听说在小镇刚转型的初期,小镇里要组织一个旅游活动很难,组织者要到田间地头去到处找人来工作。      现在,小镇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管理规范,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乡村旅游4A级风景区。

这里还建了儿童乐园,帐篷旅馆,引进了CS真人秀枪战游戏山林、马帮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这里的人们也从旅游业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过上了多种经营,勤劳致富的好日子。

小镇上有一个三层楼的彝族阿细博物馆。     博物馆的内容很丰富,图文并茂,详细地介绍了彝族阿细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民风民俗等等,看后对彝族阿细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里,我看到了彝族阿细人的迁徙历史,原来彝族阿细人是从祖国的大西北迁徙过来的。     在这里,我看到了彝族阿细人的纺线机、织布机、他们的牛耕火塘生活。

在这里,我看到了阿细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歌舞“阿细跳月”和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均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里,我看到了神秘的祭火节。    阿细人自古有原始的火神文化,他们崇尚火,把火尊为神。相传很久以前,古老的阿细部落没有火,时常遭到野兽袭击。一位叫木邓赛鲁的先民,在农历二月初三钻木取火得到火种。为纪念取火英雄,阿细人便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火节。

祭火节当天,阿细人穿上节日盛装,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弹起大三弦,边唱边跳。两名壮年男子将精心编扎的“火神”抬起,走向“神树”,举行祭“神树”仪式。在“神树”下,大家钻木取火,火花冒出来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火种被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内,锣鼓声、角号声轰然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人们抬着“火神”,走进村寨的每家每户,送新一年的火种。阿细人对祭火节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意味着污秽邪魔已经被火烧尽,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安康。

转眼到了下午3.30分,我来到了小镇的阿细跳月广场,来欣赏一场精彩的彝族歌舞。     在这里,遇到了几位准备演出的男演员,他们显得很剽悍帅气。

节目开始了,主持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      演员们欢快地跳起了舞蹈。他们的舞蹈,都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水烟筒舞,霸王鞭舞等等。

特别要提的是阿细跳月这个舞蹈。     阿细跳月是彝族大三弦舞蹈。它是彝族阿细先人创造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舞蹈。     最初的阿细跳乐,只是手拉手、脚对脚地跳,没有乐器伴奏,以掌声作伴奏,男女老幼一起边唱边跳。

后来,由于人们在劳作之余或狩猎而归时,都会燃起大火,边笑边唱,边舞边乐,喜庆收获,有的击木、击掌相合,有的挥舞刀、叉、弓箭,脚步声、击木声、舞刀叉弓箭声、击掌声和欢呼声有节奏地融为一体,于是渐渐地形成了击木伴奏的“跳乐”形式。     再后来,人们便用葫芦或空心木来做弦筒,蒙上兽皮,用篾竹捆紧,再配上小木把儿,系上藤绳,挂上肩上,边跳边击,既有音乐声又有节奏感,继而发展成为早期阿细跳乐的伴奏乐器。     1945年,舞蹈家梁伦先生在弥勒西山采风,被阿细人的“跳乐”所折服,又见这种“跳乐”多在月明风清的夜晚进行,故为之取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叫:“阿细跳月”,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小三弦为主,辅以三胡、月琴、竹笛、木叶、哨子等。     阿细跳月是一个闻名中外,被人们广为赞誉的民族舞蹈。     1950年10月,阿细跳月作为西南晋京观礼代表团(西南文工团)的重点节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了表演。     1955年,阿细跳月在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进行了表演,通过这次演出,把阿细跳月推到了世界舞台。

1999年4月30日,阿细跳月在中国昆明世博会开幕式中进行了表演。     2000年元旦,“阿细跳月”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开篇,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进行了表演。同年,阿细跳月在昆明举办的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    阿细跳月获得的荣誉:    1953年,阿细跳月在波兰华沙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得金奖。

可邑小镇的彝族歌舞演出在游客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云南弥勒可邑小镇,一个集喀斯特地貌风光、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彝族古村落,有空去看看!视频:到弥勒可邑小镇体验彝族文化和风情

0 阅读:11

来自彩云之南

简介:一位来自云南的女兵建立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