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的硬骨头:隋炀帝执意进攻的高句丽悲剧下场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08-08 20:41:05

公元7世纪初,高句丽是当之无愧的东北亚霸主。其属地由黑龙江流域延伸至辽东半岛,向南更是拓展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由此产生的不臣之心,直接引来中原的隋帝国格外关心。只是双方在对待彼此的问题上都十分谨慎,才没有让后来的战争悲剧提前上演。

然而,随着老一辈话事人退出历史舞台,缺乏历练的后继者们再也按耐不住躁动之心。他们的轻率之举,很快就让局势由剑拔弩张升级成全面战争。

初期克制

隋朝与高句丽的首次冲突 发生在杨坚执政后期

早在隋文帝杨坚执政阶段,新兴的隋朝就与高句丽闹过不小矛盾。除必不可少的地缘矛盾外,古代东亚世界的宗藩关系制度也起到国推波助澜作用。毕竟,在这种极端强调“一超多弱”的超稳定格局中,外藩往往被要求不能太过冒头。仅仅是过于富庶或在其他领域独占鳌头,都要引起宗主的制度性警惕。

譬如在得知陈朝灭亡后,北方的高句丽就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于是为随时可能将领的战争做准备,大量冶炼兵器、积累粮食谷物,制定以辽东半岛为核心的防御策略。远在长安的杨坚获悉此事,立即遣使给高句丽国王高汤送信,指责他虽称藩附却诚节未尽。后者自知没准备好战备,只能在使节面前表演诚惶诚恐。不久便驾鹤西去,把江山永固的责任丢包给下一任。

古代朝贡图上的高句丽使节(右一)

相比之下,刚刚继位的高元就不准备一味低调。虽然对隋朝皇帝表示要“奉表圣恩”,稍后却主动进行力量测试,派治下的靺鞨骑兵侵扰边境。杨坚为此勃然大怒,下诏要动员30完水陆军东征高句丽。这个字真非常存疑,但明面上的效果倒很迅速。仅仅开拔到辽水流域,就迫使国王直接认怂,不惜自我贬低为“辽东粪土臣元”。

实际上,隋朝军队在这次武装威慑中的损失颇大。由于不重视后勤保障建设,大批陆军士卒被迫饿肚子服役,还不幸被瘟疫侵袭。水师同样进展不顺,因为遭遇风暴袭击而沉没多艘船只。显然,无论双方的战力有多少差距,都会在严酷的环境中遭继持续放大。隋文帝索性给对方一天台阶下,先保证待之如初再下令班师回朝。

中亚撒马尔罕壁画上的高句丽使节

隋炀帝的一意孤行

好大喜功是刻在隋炀帝骨子里的制胜密码

当然,这些短期冲突的愈加频繁,暴露出隋朝与高句丽人的外交在逐步失控。只不过双方都比较克制,不希望立即把事情闹到不可开交地步。隋文帝作为王朝奠基人,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内政框架搭建,不可能把更多资源用于外战。高元则是首位面对强势中原政权的高句丽君主,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照。奈何对立的种子已经播下,只等后继者来灌溉发芽。

相比于隋文帝杨坚,杨广绝对是一个热衷于好大喜功的皇帝。由于曾挂帅攻灭陈朝,为自己的上位积累资本,所以对兴师动众的决策有天然偏好。甚至完全将老爹的政治智慧抛于脑后,只想着用更多功绩竖立千秋万代的恢弘美誉。

为保障后勤 杨广先后下令开挖运河+大造舰队

公元607-610年之间,杨广为准备全面进攻高句丽,几乎一刻不停的督促多项工程:

1 下诏大规模制造和储藏武器,为即将到来的长期战争搞储备工作。

2 调发河北百万民工凿通永济渠,让漕运体系能对接北方前线。

3 派遣大量木工到东莱海口制造船舶,还要赶制50000辆戎车用于后勤运输。

4 增置专门的军府,一边筹措人力、一边搜集战马备用。

显然,这些工程十分劳民伤财。例如在东莱海口修建战船的民工,几乎日夜兼程得不到休息。由于腰部以下长期泡在水里,导致30%-40%的人生蛆兵死。同时,为将武器粮食送到涿郡,帝国从江淮以南征用数十万民工。这些人不辞幸苦地推车劳作,以至于大量倒毙在沿途,尸体的臭味充斥着整条官道。同时,另有60多万民工被征调将粮食送往辽西前线,其中半数惨死在天寒地冻的途中。幸存者为求生,只能吃掉自己运输的粮食,等到全部耗尽就畏罪潜逃。

由于准备充分 高句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丝毫不差

即便如此,隋炀帝仍旧执意要继续对高句丽的战争。公元612年正月,号称总数1133800人的隋军浩浩荡荡开拔。但在日韩两国留下的《高丽古记》和《日本书纪》中,这支军队的实际数量越为30万,远小于隋朝方面的宣传规模。他要求出征人马各带百日口粮与衣物器械,且下令士兵有遗弃米粟者立斩。这意味着士兵在武器、盔甲外,需普遍背负三石(159公斤)的物资,没走几天就有人开始累死在路上。其他人纷纷在夜间利用营帐掩护,挖坑将粮食偷偷掩埋,寄希望于战争早点结束。

可惜,高句丽不是那种能轻易击败的部落联盟。经过多年备战,他们构筑起相当完备的堡垒防御体系,还积累相当多的物资应付消耗。隋军一旦进攻受阻,马上就要面临后勤困境,几乎是一开打就将补给线的负荷拉到极限。这迫使杨广改变策略,要求前线部队放弃围攻普通据点,集中力量直逼平壤。结果,勉强走到距城市30里处,还是因物资匮乏被迫班师。最后在萨水遭遇半渡而击,只剩2700人侥幸逃回本国边境。

大量被征发去前线的隋朝贵族武士

隋炀帝的一错再错

沉迷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根本停不下来

这场堪称灾难的高句丽远征,对建立不久的隋朝有很大打击。因为自杨广登基以来,就频繁大兴徭役,弄的民间怨声载道。他本人还是靠阴谋诡计上位,导致朝中的许多贵胄心怀不满。等到遭遇外战失败,这些矛盾就不可避免的逐个爆发出来。

早在公元610年,隋朝军队尚未投入战争,内地就连续爆发过4次起义。只是由于规模较小,根本没引起杨广注意。次年,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在山东爆发,王薄首先举起了反旗,公开反对隋炀帝进攻高丽。随后又有其他地方的农民效仿,连续搞出6起大规模叛乱。此时,隋炀帝若清楚局势不稳,选择暂时退让,那么还不至于像后来那边不可收拾。

由于杨广的疏忽 内地农民起义迅速扩散膨胀

然而,昏君之所以是昏君,往往不在于具体手段高低,而是思维层面的无知与偏执。每当认定事情对自己有利,就要动用全部资源予以梭哈,并且拥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容错成本。这在屡次强行远征高句丽的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公元613年,杨广再度征兵攻打高句丽。因为吸取前次教训,花很大力气保证后勤补给充足,所以围困辽东城达六个月时间。但在即将拿下城池之际,后方突然传来贵族杨玄感造反的惊人消息。隋炀帝急忙将军队撤回洛阳布防,意味着将剩余辎重和所有攻城武器都完整留给守军。至此,第二次大规模远征彻以失败告终。

隋军在第二次远征中表现最好 但也没能取得理想成果

不过,真正丢人显然的还是隋朝第三次攻打高句丽。公元613年,他们首先在卑奢城附近击败守军,随后顺利进逼平壤。岂料向来硬气的高句丽国王竟然突然给杨广寄了封投降信,用一通彩虹屁骗得隋炀帝心花怒放,直接宣布班师回朝。直至重返洛阳,才发现对方已经不鸟自己,顿时气到理智崩溃。全国军民也不得安生,被迫继续准备第四次出击,感觉正常生活遥遥无期。

最终,这些花费颇多的无用功将隋朝国力耗空,进而引得内政全盘紊乱。第一次进攻高句丽时,农民起义不过局限在山东河北一带。全靠杨广的忽视和放任,星星之火逐渐呈燎原之势爆发出出来。

由于内外交困 隋炀帝只能跑路去扬州躲避

无论黄河南北,还是淮南江表与闽浙岭南,都像河东关陇那样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而且普遍人数较多,达到100000人以上规模。隋炀帝还有余力组织第三次远征高丽,已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怪事。

可惜,操盘手段永远抵不过基本盘崩塌。公元616年,杨广终于无法在洛阳安身,直接率御林军逃往江都扬州。两年后,被彻底看死自己的宫廷密谋制裁,隋朝也随之宣告覆灭。

0 阅读:59

冷炮历史冷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