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那一天,时间仿佛静止。
14点28分,四川汶川。山河撕裂,大地震颤,废墟中的哭喊声仿佛来自地狱的深渊。而在震中区域的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却奇迹般地在短短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这不是运气,而是一位校长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念。
“科学都无法解释!”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因为十年间数次申请加固教学楼、坚持组织自然灾害疏散演练而饱受质疑。2008年地震发生前,他的这些“荒唐之举”曾被称为“不务正业”。有人抱怨:“别人都抓升学率,他偏偏抓这些没用的事!”
1995年,叶志平接手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时,教学楼是一栋几乎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楼。楼板薄如纸,栏杆一推就摇晃,甚至连承重柱里都塞着废弃水泥袋。这样的建筑,每次站在上面,他都不禁想:如果发生意外,学生怎么办?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孤军奋战”。
筹钱,是叶志平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教育局的资金有限,但他不肯退缩。他四处奔波,从教育局到乡镇,甚至挨家挨户向企业寻求资助。一次,他连续三天守在一家当地企业的办公室门口,终于等到老板开会结束。“这不是为了我,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用几句朴实的话打动了对方,争取到一笔捐款。
除此之外,他甚至找老友借钱,连自己的工资也拿出来垫付。他每拿到一笔资金,便立刻投入教学楼的加固工程。承重柱加粗了,楼板灌注了新水泥,摇摇欲坠的栏杆被换成坚固的钢制扶手。
“每一块砖都得实打实,每一根钢筋都要按标准来。”这是他对施工队的要求。他亲自监督每一个施工细节,连水泥的配比他都要亲眼确认。
但学校的硬件提升了,家长和老师的质疑却接踵而至。“别的学校都在抓升学率,叶校长却天天想着这些‘没用’的事。”有人甚至扬言要向上级举报他。
硬件改造完成后,叶志平意识到,仅仅有安全的建筑还远远不够。他开始在全校推行紧急疏散演练。
从2005年起,桑枣中学的师生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逃生演练。叶志平为此设计了周密的逃生路线,安排了每个年级的优先次序——低年级跑得快的先走,高年级稍慢的随后跟上;老师则站在楼梯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全撤离。
每次演练,铃声一响,低年级的孩子们总是跑得飞快,像小鸟一样冲出教室。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动作稍慢,但井然有序,有的甚至会扶着行动不便的同学一起撤离。楼梯口的老师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大声鼓励:“不要急!按顺序走!”
演练结束后,叶志平总会仔细观察每个细节。一次,他发现二楼的一个拐角处有学生因为推搡而摔倒。他立刻调整了疏散路线,将拐角处增设了一个值守老师,并用粉笔在地上画出醒目的指引标线。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认真,确保了每一次演练的效果。
他甚至规定了每一次演练的时间上限:两分钟。“如果超过两分钟,那就是失败。”
有些学生觉得这是“走形式”,甚至在演练时偷偷懒,但叶志平每次都亲自站在楼梯口,看着所有学生从他眼前经过,才算放心。
“校长就是这么较真。现在觉得麻烦,但谁知道哪天就能用上呢?”有老师这样评价他。
汶川大地震爆发时,叶志平正在绵阳出差。当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心跳骤停。
“学校怎么办?孩子们还好吗?”
他立刻往学校赶,一路上,房屋坍塌的场景让他愈发心急。道路损毁,他几次不得不下车徒步前行。终于,在桑枣中学校门口,他看到了那一片熟悉的操场。
2300多名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每个人都毫发无伤。
“用了多久?”他问一旁的老师。
“1分36秒。”
泪水顿时模糊了他的视线。十年坚持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
震后,有人开玩笑地称他为“穿越者”,因为他的预防措施简直像是未卜先知。有人甚至提出疑问:“他怎么可能早知道会发生地震?”
但叶志平只是淡然一笑。“这不是神预言,这是责任。”
他深知,灾难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对生命的轻视。而他的努力,只是为了避免“万一”发生时的悲剧。
叶志平的坚持并非没有代价。他因“抓安全”耽误了升学率,学校的排名在全县一度垫底;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的奔波劳累逐渐垮了下去。2011年,他因病去世,年仅57岁。
但他的故事却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里。他不是超人,也不是神话中的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校长,却用十年的行动改变了2300多条生命的轨迹。
叶志平,这位被时代忽略的平凡校长,用他的生命为教育工作者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解:安全,不是形式;责任,不是空谈。
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