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导演乌尔善在风口浪尖上呼吁观众“请给第三部机会”,一时间评论区随即涌现出3万条差评。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影片本身的争议,更揭示了电影市场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封神第二部》自上映以来,所饱受的“烂片”标签。
观众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三大痛点。
特效崩坏被吸干法力的元始天尊宛如枯木雕塑,令人感到失望透顶。
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甚至被调侃为“蓝精灵变异体”,更有观众指出:“这特效不如20年前的《宝莲灯》。”
这样的特效质量让人无法忽视。
剧情魔改影片的剧情更是让人感到不适。
姬发与邓婵玉的暧昧关系显得极其突兀,封神榜的主线沦为背景板。
有观众愤怒地指责:“怎么能把古典神话拍成狗血言情剧?”
显然,这样的剧情设定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感。
导演迷之自信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坚称“殷郊法相很酷”,这话彻底点燃了舆论的怒火。
导演将所有差评归咎于“观众不理解创作深意”,似乎对外界的反馈完全置若罔闻。
面对氾滥的差评,乌尔善的呼吁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相反,他在路演中提到:“没有观众的支持,闻太师和邓婵玉就回不了朝歌”的言论,被认为是“道德绑架式”的呼吁,让网友感到更为反感。
这一切都令观众感慨:“第一部的情怀早被第二部败光了!”
电影背后的重压《封神》系列背负着难以承受的重压,尤其是30亿的巨额投资。
早在2023年,乌尔善就表示该项目面临巨大的债务,需“十年还清”,这让人们质疑他是否让观众为自己的野心买单。
其次,拍摄虽然完成,但后期制作却迟迟未能启动,票房的压力迫使第二部匆忙上线,极大地影响了特效质量。
同时,植入广告的数量更是常常令人不适。
第二部中多达12处植入广告,从白酒到手机,令人感到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
观众的不满与反思导演的焦虑不言而喻。
他空掉了微博的所有关注,称“需屏蔽干扰专注创作”。
然而观众则质疑:“连演员都取关了,还能拍好群像戏?”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坐看《封神》系列口碑的崩塌,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深层的矛盾。
首先,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割裂愈发明显。
乌尔善强调“不想做中国版《指环王》”,但观众却发现影片丢失了东方美学的精髓,同时未能真正掌握西方叙事方式。
接着,情怀的透支带来了长期性的不满。
第一部凭借“自来水”逆袭26亿票房,但第二部却因“工业化快餐”的模式消耗了原有的信任感。
许多影迷痛心疾首,表示:“我们支持国漫,但不是无脑护短。”
最后,从创作者的傲慢中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面对不断涌来的差评,主创指出法相设计象征愤怒、悲哀与庄严。
然而网友反击:“把观众当论文评委,活该扑街!”
是顺应潮流还是走向自毁?尽管网络上的怨声载道,第三部仍有可能强行上映。
但要破局,导演必须渡过三道难关。
首先,资本压力是个关键。
若第二部票房未达预期,投资方可能会果断撤资。
那么,第三部的资金来源将随之岌岌可危。
其次是技术难点。
影片后期制作需至少18个月,若急于赶工,便可能再次出现“五毛特效”的情况。
最后,导演声称会倾听观众声音,但在路演现场,当主创无法听清后排提问时,却让人感到诚意存疑。
如何重拾信任,恢复口碑,是他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乌尔善将《封神3》的命运寄托于观众宽容的时刻,这场博弈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
它暴露出中国电影工业的残酷现实:没有成熟的制片体系为后盾,再宏伟的创作愿景,也可能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
网友的愤怒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失望,也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深刻反思。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封神”?
结语围绕《封神3》的争议,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较量,更是观众与创作者、文化与市场之间深层次的碰撞。
在这个时代,观众的声音愈发重要。
为艺术提供支持固然重要,但过度的资本游戏则可能将其吞噬。
未来的电影创作需要重新审视与观众的关系。
我们需要更具诚意与深度的创作,才可能迎来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你愿意为《封神3》贡献票房吗?
又或者说,导演该为这场混乱的“烂片”承担责任,而不是仅仅依赖观众的宽容?
评论区期待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