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让人触目惊心,而战俘的命运更是检验人性与道德的试金石。卡廷事件曾因西方舆论的渲染而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美国在二战后制造的莱茵大营惨案,规模远超卡廷事件,却被西方刻意尘封,这背后暴露了西方的又一双标。

1945年春天,欧洲战场硝烟渐散,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在莱茵河两岸建起23座临时战俘营,关押了约500万名德军战俘。这些战俘身份复杂,很多人与纳粹核心暴行并无直接关联。然而,他们在战俘营中的遭遇堪称人间炼狱。
营地条件极其恶劣,美军不许战俘使用帐篷和毯子,大多数人只能露天而睡或自己挖浅坑凑合。据统计,40%的人睡在地洞里,50%以上直接躺在地上,只有不到6%的人能挤进帐篷。每人平均活动空间仅3到5平方米,卫生设施几乎为零,潮湿和污秽成了常态。

食物供给更是少得可怜,每天的口粮平均只有1500卡路里,连维持基本生存都困难。当时德国平民的配给为1000卡路里,战俘的待遇仅比平民稍好一点。恶劣的环境和匮乏的食物导致疾病肆虐,肺炎、痢疾等疾病像野火一样蔓延。
时任盟军最高统帅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政策,直接决定了这些战俘的悲惨命运。1945年4月,他将德国战俘分为“战俘”(POW)和“解除武装的敌对力量”(DEF)两拨,到8月几乎所有战俘都被划进DEF这拨。这意味着美军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管”他们,艾森豪威尔还下令不准红十字会送物资,不许附近德国居民帮忙,营地里食物、水和医疗设备极度匮乏。

德国战俘韦尔纳在回忆录《布雷岑海姆战俘营》中写道,他所在的营地关押13万人,1945年4月到7月,每天有120 - 180具尸体被抬出,死亡率约11.5%,雨天更高,可能逼近15%。加拿大记者詹姆士·巴克切在《有计划的死亡》里估算,美国手里死去的德国战俘总数在80万到100万之间,其中75万的死亡应由美军直接负责。德国红十字会也记录二战末期有100多万德国人“失踪”。然而,美国官方却坚称莱茵大营总死亡人数只有5000人,死亡率仅0.1%,这与事实相差甚远。
相比之下,卡廷事件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波兰曾在1920年集中50万兵力攻打苏联,俘获苏军约10 - 12万人,最终至少3万苏联战俘被波兰杀死,卡廷惨案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果”。但西方宣传时故意只谈“果”不谈“因”,孤立地放大“卡廷惨案”,以显示苏联的“罪恶”。

美国在莱茵大营制造的惨案规模远超卡廷事件,西方却对自身罪恶隐而不谈,这种双标行为让人不齿。它再次揭示了西方在历史问题上的虚伪嘴脸,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目的,选择性地宣扬和掩盖历史真相。我们应正视历史,还原被西方掩盖的真相,让正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