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分歧渐大,美国不断从贸易、科技等多方面打压中国,甚至在亚洲军事基地部署装备,渲染“中国威胁论”,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曾在2024年5月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悬崖边缘,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还有部分人猜测,若中美开战,美国会全面轰炸中国,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极不可能发生。

美军在帕劳贝里琉岛重启机场、翻新关岛旧机库,背后透露出其强化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战略意图,随着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持续变化,美国试图凭借这些 “前沿跳板”,在该地区灵活应对潜在威胁,但现实却给了美军沉重一击。
贝里琉岛的机场设施陈旧落后,跑道强度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战机频繁起降的需求,一旦遭遇高强度战争,瞬间就会失去作用,再看其后勤保障,距离后方基地路途遥远,补给船只在茫茫大海上孤立无援,随便一枚反舰导 弹就能让整个后勤体系陷入瘫痪,就如同脆弱的纸牌屋,一触即溃,这表明,美军想依靠这些老旧设施提升军事能力,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从战略风险来看,中国是拥核国家,美国若全面轰炸必然面临核反击风险,这可能引发全球核灾难,而且中美经济深度融合,全面轰炸会破坏全球经济链,重创美国自身经济,同时,在国际道义上,无端轰炸主权国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共识,美国将面临巨大国际压力。
美国政治决策过程复杂,全面轰炸中国这样的极端行为需多方面利益平衡,美国国内会有强烈反对声音,政治领导人要考虑民意和立法机构意见,在国际上,美国行动通常需盟友支持,但全面轰炸中国很难获得广泛国际支持。

中美战略对抗核心矛盾围绕台海与南海,台海是中国核心利益红线,双方在台海的试探形成“恐怖平衡”,更可能爆发代理人战争而非直接冲突,南海缺乏明确安全承诺和危机管理机制,军事摩擦高频且不可预测,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军事对抗方面,现代战争胜负不单纯依赖传统军力规模,而是由技术代差、工业产能与非对称战术决定,中国在西太平洋部署的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等,对美军航母和关岛基地形成致命威胁,若冲突局限于台海,中国胜率超60%。

中美关系未来更可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经济领域,竞争虽会更激烈,但双方有动力通过谈判管理竞争,政治对话和沟通是缓解紧张关系的关键,双方也有意愿避免冲突升级,在反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中美有合作空间和需求。
总之,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核武器的威慑力以及经济全球化现实,决定了美国全面轰炸中国是不理智的行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理性与合作才是国与国交往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