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支部队装备四型战机,中国空军如此“财大气粗”?

盗冯 2024-09-03 11:59:02

最近,中部战区空军某旅发布的几张高清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令人惊讶的是,这支被称为“河山劲旅”的部队,竟然同时装备了四种型号的歼-11战机。这一现象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空军真的如此“财大气粗”?然而,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空军的独特战略思维和智慧!

一、四型战机齐聚,背后的装备逻辑

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支部队同时装备了多达四种不同型号的歼-11系列战机:歼-11A、歼-11B、歼-11BS和最新的歼-11BG。这种多型号混装的配置,表面上看似乎会增加后勤保障的压力,但实际上它背后蕴含中国空军的“大智慧”!

歼-11A是中国引进苏-27SK生产线后自行组装的机型,而歼-11B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国产航电系统进行改进而来的型号。歼-11BS是歼-11B的双座教练机型,而歼-11BG则是在歼-11B基础上换装了相控阵雷达,具备发射新型空对空导弹的能力。

从后勤角度来看,虽然这四种战机型号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源自苏-27的基础设计,因此在零部件通用性和维护相似性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这使得多型号混装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会带来过多的后勤负担。相反,通过合理的装备管理和科学的后勤保障,部队能够在不同任务中灵活调配不同型号的战机,最大化每种机型的战斗力。

随着现代战争的逐渐复杂,拥有多种作战能力和灵活战术的空中力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不同型号的战机集中在一支部队中,中国空军在实际作战中能够具备更强的战术弹性和作战灵活性,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

二、撒胡椒面式换装的战略考量

中国空军历来采用“撒胡椒面”式的换装思路,所谓“撒胡椒面”式换装,指的是新型战机在服役时,不会集中全部资源一次性替换某一支部队的全部装备,而是逐步在多个地区、多个部队中分散进行换装。

通过这一策略,中国空军既能让多支部队在短时间内实现战斗力的提升,又能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空军力量得到均衡发展,避免出现局部战斗力过于薄弱的“木桶短板”现象。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方向的安全需求各异。若将所有新型战机集中部署在一个方向,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但却会造成其他方向的力量薄弱,容易被对手利用这一空隙。而“撒胡椒面”式换装,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以歼-20为例,这款中国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自服役以来便成为空军的“尖刀”。然而,在歼-20的装备过程中,中国空军并没有集中全部资源一次性换装,而是先为A地区的某部队换装,随后再为B地区的部队进行换装。

这种策略的结果就是,老旧型号的战机会逐渐被淘汰,而这些淘汰下来的战机,并不会直接退役,而是集中起来分配给非重点方向的部队,形成多型号混装的局面。

对于非重点防御方向的部队而言,虽然装备的是老型号战机,但经过集中和管理,这些战机依然能够发挥出不小的战斗力。特别是在日常训练、巡逻等任务中,这些老型号战机依然能有效保障空军力量的均衡分布,确保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空军都不会出现“漏洞”。

此外,这些战机虽然技术上不如新型战机先进,但在飞行训练、战术演练等方面,依然是宝贵的资源。通过在非重点方向部署这些战机,能够为飞行员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飞行员,实现中国空军的“自我造血”。

三、混装模式的后勤保障与战斗力提升

当然混装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一支部队来说,同时管理和操作多种型号的战机,的确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后勤保障方面,零部件的供应、维修技术的支持,都需要相应的调整。

然而,中国空军已经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所有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从原装进口的整机到自行生产的型号,中国空军已经可以完全依靠国内的工业体系进行维护和升级。

解决完缺点再谈优点,混装模式为部队带来了战术上的灵活性。拿图片中的这个旅举例,歼-11A和歼-11B适合执行常规制空任务,而配备相控阵雷达的歼-11BG则更适合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作战。通过混合编组和灵活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每种机型的优势,发挥其最大战斗力。

中国空军同时装备多型号战机的策略,表面上看似“财大气粗”,实则是灵活与智慧并存的装备管理策略。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空军将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利剑”!

0 阅读:345

盗冯

简介:权威、有料、客观但不中立的军武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