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为何在驾崩前还是命其为托孤大臣?

红尘的历史说 2025-01-23 04:32:49

世人皆知司马懿是曹魏的权臣,更是后来魏国灭亡的推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魏明帝曹叡对这位权臣一直都充满戒心,甚至多次采取措施限制其权力。可是最终,曹叡还是选择了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司马懿。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无奈与考量?为何曹叡明知司马懿野心勃勃,却还是将国家大权交到了他的手中?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完全看错了这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还是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别无选择?

一、曹魏的隐患

建安末年的一场瘟疫,让曹魏元气大伤。那一年,曹操帐下大将典韦因病离世,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的夏侯渊也因病倒下。甚至连曹操的爱子、有"龙驹"之称的曹彰都未能幸免于难。

这场瘟疫之后,曹魏的人才储备便开始捉襟见肘。正所谓一将难求,曹操当年倚重的大将们纷纷凋零。张辽战死于合肥,乐进因病去世,于禁在樊城之战被关羽生擒。

太和二年,曹魏又遭受了一次重创。统领边疫的大将曹真突然病逝,接着曹休也离开人世。这两位宿将的离去,让曹魏的军事力量一落千丈。

当时朝中议事,曹叡问道:"如今边境谁可堪此重任?"大臣们面面相觑,竟无人能给出答案。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了出来:"臣举荀彧之子荀攸。"此人正是已年过六旬的司马懿。

荀攸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但他毕竟年轻,缺乏带兵经验。无奈之下,曹叡只得让司马懿暂时统领边军。

更令曹叡担忧的是,随着老一辈将领的离去,朝中世家大族的势力却与日俱增。陈群、王朗等人虽然才能出众,但他们更懂得如何将家族利益最大化。

那些年,朝中每议一事,世家大族总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去。渐渐地,曹魏的文官武将中,竟有大半都与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建始元年,一位老臣向曹叡上书:"陛下当知,世家大族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根系已经深深扎入朝廷。若不及早防范,恐怕后患无穷。"

曹叡深以为然,便开始推行军政分离政策。他让宗室子弟掌管军权,而将政务交给世家大族打理。这看似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实则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军中将领们往往不懂政务,做起事来处处掣肘。而世家大族虽然精通治理之道,却常常借机中饱私囊。两边互不买账,致使朝廷政令经常难以推行。

就这样,曹魏陷入了一个怪圈:没有能力的人掌握着权力,有能力的人却不可轻信。而这个困局,正是日后酿成大祸的根源。

二、司马懿的谋略

在魏国北境的一座军营里,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正站在沙盘前,仔细研究着地形。这位将军便是司马懿,此时的他刚刚接到消息,诸葛亮率军北伐在即。

"报!大将军,前线传来紧急军情!"一位传令兵匆忙跑进帐内。

司马懿轻声问道:"何事?"

"蜀军已在褒斜谷集结,诸葛亮亲自督军,似有大举进攻之势。"

司马懿闻言只是轻轻点头,吩咐道:"传令下去,各部严守城防,非有调令,不得轻举妄动。"

这便是司马懿的用兵之道。自从被任命为前线统帅,他便一改往日锋芒毕露的作风,采取了守势。每当蜀军来攻,他必定坚壁清野,让敌军自耗粮草。

太和三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兵分三路,声势浩大。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请求出兵迎战,唯有司马懿上书曹叡道:"臣以为不可轻战。"

果然,经过三个月的相持,蜀军因粮草补给困难不得不退兵。这一仗,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便打赢了。

次年春,蜀军再次来犯。这一次,诸葛亮改变策略,在街亭设下埋伏。当时负责防守的魏将马谡轻敌冒进,几乎全军覆没。

危急时刻,司马懿亲自率军增援,不但稳住了局势,还一举击退了蜀军的进攻。这场胜利,让司马懿在军中威望大增。

青龙二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一次,他采取了更为稳妥的战术,在祁山修建囤粮仓库,欲与魏军持久相持。

司马懿派人打探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修书一封,呈给曹叡:"臣以为,诸葛亮此次北伐,必定会在祁山驻扎。若陛下准许,臣愿率军设伏,一举击破其粮仓。"

曹叡准奏。司马懿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亲率精兵偷袭祁山粮仓。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蜀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撤军。

经过这几次大战,司马懿在军中树立起了难以撼动的威信。将士们都说:"跟着司马将军打仗,既不会白白送死,又总能打胜仗。"

然而司马懿并未因此趾高气扬。每次朝廷论功行赏,他都推说是将士们用命,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正是这种谦逊的态度,让许多大臣对他刮目相看。

青龙三年,曹叡召见司马懿,问他用兵之道。司马懿答道:"为将之道,当以全军为重。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只要将士无恙,他日必能东山再起。"

这番话传开后,更多的将领开始追随司马懿。就连一向对他心存芥蒂的曹叡,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将确实有过人之处。

三、曹叡的制衡之道

太和元年的一个早朝上,曹叡突然宣布了一个决定:"即日起,司马懿不再统领边军,改任骠骑大将军。"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骠骑大将军听起来官职不小,可实际上却是个虚衔。要知道,司马懿刚刚在前线打了胜仗,这时调他回来,难道是因为...

不等大臣们议论纷纷,曹叡接着宣布:"命曹真为大将军,统领边军。"这下众人明白了,这是要让宗室重掌兵权。

这一手调兵遣将,显示出曹叡高超的平衡之术。他先是给了司马懿一个体面的台阶下,又巧妙地将军权收回宗室之手。

青龙二年,曹叡又在朝中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监军司。表面上说是为了监督军需物资,实则是派遣心腹密切监视各路军队的动向。

监军司的设立可不是一句空话。一次,司马懿部下请领军粮,监军官员当场盘查了整整三天,连一粒粮食都要仔细清点。这种严格的监管制度,让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曹叡还大力培养年轻将领。他经常召见那些年轻的军官,询问他们对军事的看法。其中表现出色的,便破格提拔。

建始元年,一位名叫夏侯霸的年轻将领在军议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曹叡闻言大喜,当即任命他为偏将军,统领一支精锐部队。

这些新晋将领们个个对曹叡忠心耿耿,成为了制衡老将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文官系统中,曹叡同样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他重用钟繇、华歆等老臣,同时提拔王朗等新贵,让他们互相牵制。每当议事,总是召集不同派系的大臣共同商议,绝不让某一派独大。

有一次,朝中讨论盐铁政策,司马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等他说完,钟繇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人争执不下,曹叡却始终不表态,最后命令两派大臣组成联合小组,共同制定方案。

这种四面制衡的手段,看似温和,实则处处显示出帝王的权谋。大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制约,反而让朝廷的政令更容易推行。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衡的局面下,暗流依然在涌动。那些被打压的将领们私下结成同盟,而世家大族则通过联姻不断扩大影响力。宫中的太监们也开始结党营私,试图染指朝政。

面对这种局面,曹叡不得不在各派势力之间小心周旋。他既要防止某一方坐大,又要保持朝廷的运转。这是一场考验帝王智慧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魏国的未来。

四、形势所迫的选择

正平元年的一个深夜,一位信使连夜从南方赶到洛阳,带来了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孙权率十万大军渡江北伐。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在魏国朝堂上激起千层浪。大臣们连夜集结商议对策,却迟迟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方案。

"南有吴国虎视,西有蜀汉觊觎,如今两国夹击,我军难以分身应对啊!"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就在朝廷为此烦恼时,西线又传来了诸葛亮准备第五次北伐的消息。形势危急,曹叡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统领大军。

可是朝中另有隐忧。自从太子曹芳被立,朝中便暗潮涌动。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年幼,不适合继承大统,私下里开始结党营私。

建始三年的一天,曹叡在御花园散步时,发现了一封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几位大臣密谋废黜太子的计划。这让曹叡如坐针毡。

更让曹叡担忧的是,宫中也并不太平。以中常侍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干预朝政。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

一次朝会上,曹节当众指责大将军曹真贪污军饷。这本是子虚乌有的事,却因为曹节口才了得,差点让曹真丢了官职。

这时,司马懿出面为曹真辩护:"若论军费使用,应当查账本为证。臣建议,请陛下派遣御史台彻查此事。"

这一番话,不偏不倚,既给了曹真一个清白的机会,又没有得罪宦官集团。此事过后,朝中上下对司马懿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青龙四年冬天,一场宫变差点爆发。有人在太子寝宫附近发现了带毒的饭食。经过调查,竟牵扯出了几位重臣。这些大臣打着"为国择君"的旗号,暗中策划政变。

此事发生后,曹叡震怒,下令严查。然而这次调查的结果却让他更加担忧:参与密谋的人远不止表面上这几个。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上书建议:"应当重新规整宫廷禁卫,加强太子宫的防卫。同时,臣愿意献上家中精锐卫士,协助守卫。"

这个提议看似是在效忠,实则暗藏玄机。一旦司马懿的亲信进入宫中,那他就能掌握宫廷的第一手情报。

然而此时的曹叡,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外有强敌虎视,内有奸臣伺机,更重要的是,太子年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持朝局稳定。

在这般危急存亡之际,司马懿的才能、威望,以及他表现出来的"忠心",都让他成为了最适合的托孤大臣人选。

五、最终的妥协

正始元年春,一场大病让曹叡卧床不起。此时的魏国局势愈发严峻,孙权在东南虎视眈眈,诸葛亮在西线蠢蠢欲动,朝中各方势力更是暗流涌动。

一日,曹叡召来大臣商议托孤人选。众臣纷纷举荐,有人推举宗室重臣曹芳,有人举荐老臣钟繇,更有人提议让曹休担此重任。

当时的宫殿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曹叡沉重的咳嗽声。良久,他才开口说道:"此事关系国家大计,不可轻率决定。"

三日后,曹叡又单独召见了司马懿。两人在御书房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无人知道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但从那天起,朝中便开始流传司马懿将被任命为托孤大臣的消息。

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大臣认为司马懿权势已重,若再担任托孤大臣,恐怕会威胁到皇权。于是他们联名上书,请求曹叡三思。

面对众臣的反对,曹叡并未立即表态。他先是下令让司马懿出征,平定西线叛乱。这一仗,司马懿指挥若定,不到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胜利的消息传回洛阳时,朝中反对的声音小了许多。毕竟在当时的魏国,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已经不多了。

正始二年冬,曹叡终于下定决心。他召集朝臣,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命司马懿、曹爽、高柔三人共同辅政。"

这个决定可谓用心良苦。曹爽是宗室重臣,能够代表皇族利益;高柔则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可以起到平衡作用。至于司马懿,则负责统领军队,维护边境安全。

三位托孤大臣各有分工,互相制约。这样的安排,既照顾到了各方势力的利益,又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

为了确保这个体系能够正常运转,曹叡还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书,详细规定了三位托孤大臣的职责和权限。诏书中明确指出,重大决策必须三人共同商议,不得擅自决定。

正始二年腊月,病重的曹叡将太子曹芳召到床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道:"你年幼继位,要多听这三位大臣的意见。"随后,他又转向司马懿等人:"望你们能够同心辅政,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魏国的权力格局完成了最后的交接。曹叡用他最后的智慧,试图为幼主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0 阅读:21
红尘的历史说

红尘的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