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毛主席去荣毅仁工厂参观,陈毅见到荣毅仁:荣老板好大的面子
1955年深秋,上海荣氏企业的掌门人荣毅仁站在中南海的会议厅里,心情既紧张又激动。这位在上海呼风唤雨的"面粉大王"之子,此刻正看着毛主席在台上发表关于公私合营的重要讲话。临别时,他鼓起勇气邀请毛主席去上海参观自己的工厂,虽然话是说出口了,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罢了。然而两个月后的一个寒冷冬日,一通意外的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工作日常。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亲自来电,要他火速回家商议要事。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究竟预示着什么?为什么一向忙碌的毛主席会专程来到这个面粉厂?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等待揭晓?
一、荣氏家族的百年基业
清朝末年的江南水乡,荣氏家族的第一家面粉厂在无锡落成。这家名为"福新面粉厂"的企业,开启了荣氏家族的商业传奇。
当时的面粉厂老板荣宗敬和弟弟荣德生,虽然出身商贾之家,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民族情怀。1907年,荣氏兄弟注意到当时日本在中国市场上大肆倾销面粉,严重冲击了国内面粉业。为了打破日本商人的垄断,荣氏兄弟不惜重金从美国购进最先进的机器设备。
1911年,荣氏面粉厂的产品一经推出,立刻以优质低价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让日本商人大为恼火,多次派人上门威胁,并以低价倾销相要挟。荣宗敬却不为所动,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面对日本商人的威胁,荣宗敬在工商界发表了震动一时的演说:"宁可打碎了牙齿和血吞,也决不做亡国奴!"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无数当时畏惧日本势力的实业家为之汗颜。
荣氏面粉的成功,带动了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到了1920年代,荣氏家族的产业版图已经遍布上海、天津、青岛等地,旗下的"福新"、"福丰"等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商标。
1916年5月,荣毅仁出生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商业家族。作为荣德生的长子,从小就备受关注。但在荣德生的严格管教下,荣毅仁并没有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养尊处优。
1930年的一天,14岁的荣毅仁正在家中看书,父亲荣德生突然走进书房,对他说:"明天开始,你去工厂当学徒。"这个决定让荣毅仁始料未及。
第二天一大早,荣毅仁就被送到了工厂。父亲给他定下规矩:和普通工人一样打卡上班,迟到要被扣工资。在工厂里,荣毅仁从最基础的搬运麻袋做起,每天要搬运数百袋重达百斤的面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一年。等到荣毅仁完全掌握了面粉生产的每个环节后,父亲又把他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在校期间,荣德生常常对儿子说:"学习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做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荣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日本人多次派人劝说荣氏家族"明哲保身",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但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同声拒绝:"宁可企业被毁,也不给日本人打工!"
战火中,荣氏家族的许多工厂被日军炸毁,或被强行接管。但荣氏家族始终没有向日本人低头,反而将大量物资和资金暗中支援抗日力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荣氏家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业救国的真谛。
二、历史转折中的抉择
抗战胜利后,中国大地上本该一片欢腾,但国民党当局的专横跋扈却让许多实业家陷入困境。1946年的一场绑架案,让荣氏家族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本质。
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荣德生刚刚处理完工厂事务,准备回家。突然,一群持枪歹徒冲进办公室,将他劫持到郊外的一处窝点。绑匪开出了50万美金的天价赎金。
这起绑架案很快惊动了上海滩,但国民党警察的办案效率却出人意料地低。每次与警方接触,他们都要索要"破案费用"。一个月下来,光是"破案费用"就花了10万美金。
更让人寒心的是,当荣氏家族筹齐50万美金赎金后,警方竟然建议再加10万美金作为"安全保证金"。这笔钱交了,荣德生才安全获释。后来有知情人透露,这伙绑匪其实就是警匪勾结的结果。
这件事给荣氏家族敲响了警钟。1947年,许多与荣家交好的商界朋友纷纷选择去香港避难。他们也劝说荣氏家族举家迁往海外,但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却选择留下来。
1948年冬天,一位与荣家交好的地下党员秘密拜访荣毅仁,向他通报了解放军即将进军长江以南的消息。这位地下党员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我们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
1949年5月,解放军向上海发起总攻。那天晚上,枪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凌晨时分,一名工人跑到荣家报信,说解放军已经进城了,但战士们都席地而睡,秩序井然。
这个消息让荣毅仁十分好奇,他开着汽车在街上转了一圈。果然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或坐或卧在人行道上休息,没有一个人随意进入民宅。这与当年国民党军队占城时的烧杀抢掠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天一早,解放军派人来到荣家,通知他们企业可以照常经营。不仅如此,解放军还派人保护工厂,防止不法分子趁乱破坏。这让荣氏父子深受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共产党的政策让荣毅仁看到了希望。首先,共产党平息了多年的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其次,工人们的干劲被调动起来,工厂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共产党并没有像国民党那样对企业搜刮盘剥。
那段时间,上海的很多企业主都在观望。有人担心共产党会没收私人财产,也有人担心会被清算。但荣毅仁却主动带头复工,并号召工人们积极生产。他常说:"新中国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
这个决定很快得到了回报。1950年,上海市政府特别为荣氏企业颁发了"爱国工商业户"的奖状,以表彰他们在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做出的贡献。从此,荣毅仁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三、与中央领导的三次重要会面
1955年的一天,荣毅仁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请柬。这封来自中南海的请柬上写着:"毛主席诚邀您参加工商界代表座谈会。"这是荣毅仁第一次接到如此重要的邀请。
当天,荣毅仁和其他工商界代表一起,乘坐专车进入了中南海。中南海的垂柳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琼华岛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在丰泽园门口,毛主席亲自迎接各位代表。当潘汉年介绍说这就是上海荣氏企业的荣毅仁时,毛主席立即热情握住他的手说:"荣先生,久仰大名啊!你们荣家在抗战时期可是有骨气的。"
让荣毅仁没想到的是,晚宴上他被安排在了周恩来总理的身边。周总理看到这位年轻的企业家,笑着说:"我还以为荣氏企业的掌门人是位老先生,没想到这么年轻啊!"
席间,周总理详细询问了荣氏企业的情况。当听说荣毅仁每天坚持去工厂,和工人同吃同住时,周总理称赞说:"这就对了,企业家要和工人打成一片。"
第二天的座谈会上,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不能忽视民族工商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新中国。"
1955年10月,毛主席又一次召开工商界代表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公私合营。刚开始,很多企业家对这个政策持观望态度,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损。
会上,陈毅副总理用生动的比喻说:"公私合营就像是两个人一起干活,一个出力,一个出钱。大家各取所需,互惠互利。"他还特别对荣毅仁说:"你们要做个表率,带个好头。"
这次会议结束时,荣毅仁主动向毛主席提出,希望他能到上海视察荣氏企业。那时候的荣毅仁,只是随口一说,并不指望毛主席真的会去。
然而第三次会面比想象中来得更快。1956年1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毛主席真的来到了上海荣氏企业。这让荣毅仁又惊又喜,赶紧在工厂门口迎接。
陈毅副总理这时打趣道:"荣老板,你说说你这面子多大?随口一个邀请,毛主席就真来了。"这句话不仅化解了当时略显拘谨的气氛,也成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佳话。
参观时,毛主席特别关心工人的生活状况。他走进车间,和纺织女工攀谈,还回忆起了延安时期自己参加纺纱劳动的经历。对于企业的公私合营情况,毛主席也详细询问,并给予了具体指导。
这三次会面,让荣毅仁深刻体会到了中央领导的平易近人和对民族工商业的重视。特别是毛主席的亲自视察,不仅是对荣氏企业的肯定,更坚定了荣毅仁带领企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四、工厂参观背后的故事
1956年1月的上海,寒风凛冽。这天一大早,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就匆匆来到荣毅仁家中。他带来一个重要消息:毛主席即将视察荣氏面粉厂。
消息来得太突然,整个工厂顿时忙碌起来。但陈丕显特别叮嘱:"不要搞特殊准备,就保持平常生产状态。"这是毛主席的要求,他要看到工厂最真实的一面。
上午九点,毛主席的车队驶入工厂大门。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毛主席没有直接去办公楼,而是径直走向了生产车间。在车间门口,一位老工人正在搬运面粉,看到这么多人来,赶紧让开路。
毛主席立即走过去,对老工人说:"老师傅,您忙您的,我们看看就走。"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人们都感动不已。他们没想到,一国领袖竟如此平易近人。
进入车间后,毛主席仔细察看每台机器的运转情况。在一台磨粉机前,他停下脚步,伸手捻了捻刚磨出的面粉,说:"这面粉细腻程度很好啊!"
这时,荣毅仁介绍说这是工厂最新引进的瑞士磨粉机,能把面粉磨得更细更均匀。毛主席听后点点头:"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但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
参观期间,陈毅副总理一直在旁边打趣。当看到工人们开心地围着毛主席时,他笑着对荣毅仁说:"你们工人见了毛主席比见了你这个老板还亲呢!"这句玩笑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忽然,毛主席提起了一件往事。他问荣毅仁:"听说解放前你们卖给国民党的面粉质量有问题?"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荣毅仁当即解释说:"那是个误会。我们提供的都是优质面粉,但到了国民党军队手里,有人中间调包,把好面粉换成了霉烂的。后来他们还想把责任推到我们头上。"
听完解释,毛主席说:"这事我早就查清楚了。国民党就是这样,打了败仗还要栽赃好人。"这番话,等于是为荣毅仁当众平反。
临走前,毛主席在工厂的留言簿上写道:"发展民族工业,造福人民生活。"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工厂的座右铭。
参观结束后,荣毅仁请毛主席到办公室喝茶。办公室里陈设简单,就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毛主席看着墙上挂着的工厂生产指标表,问道:"这些数字都是真实的吗?"
荣毅仁说:"每个数字都是工人们干出来的,一点不假。"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实事求是,这很好。"
就在毛主席即将离开时,一位年轻工人跑过来,希望能和毛主席合个影。毛主席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招呼其他工人:"都来都来,大家一起照。"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工厂最珍贵的藏品。
五、新中国建设的重要贡献
毛主席视察荣氏企业后,上海的公私合营工作迅速展开。荣毅仁第一个响应号召,将企业交由公私合营。他对工人们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企业的主人了。"
1956年春节前夕,上海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话会。会上,荣毅仁将一沓厚厚的资产清单交给了政府代表。这份清单详细记录了荣氏企业的所有资产,从大型机器设备到一支铅笔都一一列明。
看到如此详尽的清单,在场的干部都很感动。一位老工人当场流下热泪,说:"荣老板,您这么相信共产党,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干活!"
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1957年,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了40%,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引起了全国工商界的关注,不少企业家专程来上海取经。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一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找到荣毅仁,说:"国家要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人来带头。"
接到任命后,荣毅仁立即展开工作。他带领团队走访了40多个国家,见了上千位外国客商。在一次商务谈判中,有个美国商人质疑中国的投资环境,荣毅仁当场用流利的英语向对方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政策优势,最终说服对方投资。
1980年,荣毅仁又接到一项新任务。国务院要他筹建中国国际商会,加强与国际工商界的联系。这时候,荣毅仁已经64岁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国际商会很快就在国际上打响了名气。1982年,他成功邀请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担任顾问,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
1985年7月的一天,荣毅仁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员证。在入党宣誓时,这位69岁的老人声音洪亮地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93年,77岁的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上任后,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民情。有一次去东北考察,已是深夜,他还在翻看各种材料,秘书劝他休息,他说:"共产党给了我这么重的担子,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1998年,荣毅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婉拒了配备专车的待遇,在北京一处普通四合院里安度晚年。每天清晨,老人都要在院子里散步,看看自己种的花草。
2005年10月26日,89岁的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追随共产党,为新中国服务。"
荣毅仁走了,但他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从民族企业家到党的干部,从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