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萧何稳坐关中却惶恐不安——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三

真言贞语 2025-01-13 23:41:14

萧何稳坐关中却惶恐不安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三

文/宋玉山

萧何,是辅佐刘邦治国理政的高手,一代名相,“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夸赞他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供应,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这话是真的。

刘邦善于运筹帷幄谋大事,管理政务确实比不上萧何。萧何镇守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大量物资和兵员。没有关中这个巩固的后方,刘邦就不可能取得天下。所以,在刘邦心目中,萧何的功劳最大。按理说,萧何应该志满意得,心情舒畅,但想不到的是,他却整日惶恐不安,如履薄冰。萧何惶恐的原因,正是因为功劳太大,把关中治理得太好,生怕引起刘邦的猜忌。司马迁在《萧相国世家》中,把萧何的处境和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感慨不已。

《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与刘邦是同乡,都是沛县人。萧何在县令手下当官吏,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办事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在公务考核中名列第一。有一次,秦朝的御史来督察,发现萧何有才干,打算推荐他入朝做官。这本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事,但萧何看出秦朝难以长久,便再三推辞,始终没有入朝任职。萧何确实挺有远见的。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就认识他,感到刘邦不是平凡之辈。刘邦整日游手好闲,有时还惹是生非,萧何凭着官吏的职权,多次保护他。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更是处处帮助他,两人成了好朋友、铁哥们。

有一次,刘邦以官员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县里的官吏都来送行,每人奉送了三百钱,唯有萧何送他五百钱。事情虽然不大,刘邦却一直记在心上,等他称帝以后,封赏功臣,额外多封给萧何两千户,以报答当年多给他二百钱的情谊。刘邦在沛县起义,萧何首先响应,并利用自己的影响,拥立刘邦当了沛公。从此,萧何死心塌地跟随刘邦,辅佐他夺取天下。萧何看人也是挺准的。

萧何独具慧眼、善于识人,突出表现在他发现并推荐了韩信这个军事奇才。韩信原是项羽的手下,因不受重用,投靠了刘邦。刘邦也没有重用他,韩信很是失望。萧何曾与韩信多次交谈,发现他才能出众,打算向刘邦推荐,还没来得及说,韩信却逃走了。萧何知道后,心中大急,顾不上报告刘邦,单人独马连夜追赶,一直追出很远,才把韩信劝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对刘邦说:“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您如果想夺取天下,没有韩信不行。”刘邦确实有过人之处,他并不了解韩信,但他知道萧何对自己忠心不二,又善于识人,他推荐的人,一定错不了。于是,刘邦以隆重的礼仪,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从此大展身手,建立了盖世奇功。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成就。至于后来,韩信谋反,萧何又设计帮助吕后杀了韩信,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其实,不管是推荐韩信,还是杀掉韩信,萧何都是忠心为刘邦着想,无可厚非。

萧何的特长,不是冲锋陷阵,而是治国理政。在灭秦过程中,他跟随刘邦左右,做他的助手,督办各种公务。刘邦西征进了咸阳,将领们争先恐后奔向府库,抢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不顾这些,急如星火地赶往丞相和御史府,将地理图册、户籍档案、法律条文全部收藏起来。这些,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档案,才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各地强弱、民众多寡、风俗民情了如指掌,为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政权起到了巨大作用。萧何不愧为相才。

刘邦平定三秦之后,就要率军出关,与项羽争夺天下。汉中及巴蜀之地,沃土千里、物产丰富、地势险峻,需要得力之人镇守,这自然非萧何莫属。于是,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汉中。萧何身负重任,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建设后方,不断为前线提供粮草和兵员。刘邦与项羽对峙数年,军粮从不缺乏。有几次刘邦战败,军队溃散,萧何及时从关中派来援军,使刘邦转危为安。刘邦部队疲惫了,也时常回到关中休整。

有这样一块可靠的根据地,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心中有底气,可以放手与项羽拼搏。但是,刘邦在内心深处,却有一些担心。关中之地,实在太重要了,如果萧何有野心,在关中自立为王,那刘邦不就完蛋了吗?尽管萧何是他的铁哥们,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刘邦具有雄才大略,自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经常不断地派人慰劳表彰萧何,千方百计要把萧何笼络住。客观来讲,刘邦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部下反叛的事情,多得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天下大乱之时,谁不想当王呢?

萧何一心一意为刘邦效命,对刘邦的担心,起初并没有察觉,对刘邦经常派人来慰劳,还很得意。直到有一天,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他说:“丞相觉得汉王经常慰劳您,这事正常吗?”萧何茫然。鲍生又说:“您日夜操劳,确实辛苦,但远离战场,生活稳定。而汉王在前线打仗,风餐露宿,还十分危险,比您辛苦多了。但汉王却屡次派人来慰劳,明显是对您不放心啊!”

萧何一听,猛然醒悟,冷汗就流了下来。被主子怀疑,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萧何站在刘邦的角度想想,心中豁然明白了。从此,萧何不敢得意,更不敢大意,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刘邦军中所需之物,不敢有丝毫怠慢,总是按时送达,要人有人,要粮有粮。遇到大事,也不敢擅自做主,而是及时向刘邦汇报。萧何一边呕心沥血治理汉中,一边还要处心积虑地消除刘邦的疑心,日子过得能不如履薄冰吗?

后来,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猜忌,使出了绝妙的一招,他把自己已经成年的儿孙、兄弟以及家族的几十名青壮年,全部送到刘邦身边,名义上是从军打仗,实际上是给刘邦当人质去了。刘邦对此非常高兴,也放心了许多。

后来,刘邦率军北上,平息陈豨的叛乱。这期间,韩信与陈豨勾结,意图谋反,被吕后所杀。刘邦又开始担心萧何了,对萧何封官加爵,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还专门为萧何设置了五百人的卫队。众人都来祝贺,但有人却对萧何说:“这绝不是好事,皇上风吹日晒,统军在外,你留守朝中,十分安逸,皇上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很不正常。这是因为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对您不放心的缘故。”萧何认为说得很对,赶紧辞掉封赏,并且把家中资产全部献出,捐助军队。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萧何心里清楚,刘邦屡屡猜忌自己,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功劳太大,威望太高。他治理关中多年,制定法令,教化百姓,发展经济,成绩斐然,深得人心。如果他想作乱,必定会一呼百应,刘邦怎么能不提防呢?要想彻底消除刘邦的担心,只有自污名节。于是,萧何故意低价强行购买别人的土地房屋,干一些令老百姓不满意的事情。果然,刘邦班师回京,许多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的“劣行”。刘邦十分高兴,把告状信都交给萧何,让他自己处理去了。

萧何的能力太强了,所以,刘邦一边重用他,一边又提防他,有时还敲山震虎。有一次,刘邦找借口把萧何下到狱中,但很快又放了他。萧何赤脚步行前去谢罪,刘邦笑着说:“相国没有罪。我之所以把你拘禁起来,是想让人们知道,我是昏君,你是贤相。”这话明显是言不由衷,也只有刘邦能说得出来。面对这样的主子,萧何也没有办法,只好一边勤勉做事,一边设法打消刘邦的疑心,真是太不容易了。刘邦死后,萧何继续辅佐汉惠帝,最后总算得以善终。

其实,刘邦和萧何,君臣两人都不容易,各有各的立场和苦衷。这起初的铁哥们,后来搞成这种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两个字闹的。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