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也塌了!央视曝光4大“假水果骗局”,越看越害怕,还敢吃吗?

周游日记 2025-03-31 21:24:36

央视曝光了4大骗局,包括爆炸桃、金西梅、藏乌梨和金沙果藏乌梨。

1. 裂纹桃(爆炸桃)

2. 金西梅(金果梅)

3. 藏乌梨(黑皮梨)

4. 野生猕猴桃

根据央视近期的曝光及多个权威媒体的报道,以下是被重点揭露的四大“假水果骗局”,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避免踩坑:

1.裂纹桃(爆炸桃)

商家将因生长异常或化学处理导致裂口的次品冬桃包装成“天然爆浆果”,谎称“吸收日月精华更甜”,售价翻倍。实际上,裂口处易滋生霉菌,黄曲霉素超标风险高达普通桃子的20倍,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2.金西梅(金果梅)

景区常见的小贩兜售的“进口高档果脯”,实则是未成熟的小桃子经糖精、色素、防腐剂浸泡加工而成。颜色鲜艳但齁甜异常,长期食用可能损害肝脏。其成本低廉,售价却高达40元/斤,是典型的“化学果”。

3.藏乌梨(黑皮梨)

普通梨通过高温氧化或冷冻处理使表皮变黑,伪装成“高原富硒抗癌梨”,售价高达28元/斤。专家指出,西藏并无原生黑梨品种,且高温处理导致维生素流失,还可能滋生有害物质。检测显示其硒含量为零,纯属虚假宣传。

4.野生猕猴桃(山地猕猴桃)

商家以“野生有机”为噱头,将种植园淘汰的残次品(如授粉不良或发育畸形的小果)包装成高价“野生猕猴桃”。实际果肉干瘪酸涩,营养价值远低于普通猕猴桃,且可能添加甜蜜素等添加剂。

骗局背后的套路与避坑建议

营销话术:利用“高原特产”“抗癌”“野生有机”等标签制造稀缺感,迎合年轻人猎奇心理和健康焦虑。

加工手段:染色、涂蜡、高温氧化等化学处理掩盖次品本质,甚至伪造进口标签(如“阳光玫瑰葡萄”实为国产)。

避坑指南:

1.警惕颜色过于鲜艳或外观异常的水果,如金西梅的亮黄色、藏乌梨的纯黑表皮。

2.不轻信“故事营销”,优先选择应季、本地水果,减少景区或直播平台的冲动消费。

3.查验进口水果的海关检疫码,避免为假标签支付溢价。

央视提醒消费者,真正的优质水果无需过度包装,购买时应回归理性,避免为“网红滤镜”买单。

0 阅读: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