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舰艇的数量、质量和性能都有了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军舰走向深蓝,在全球各大洋执行任务,如亚丁湾护航、环球航行、国际军演等,成为展示中国海军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军舰是流动的国土”成了一句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话。
一,“军舰是流动的国土”由国际法之父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
它强调军舰地位特殊,享有与国家领土类似权利,受国家主权管辖。在公海等区域,军舰如同国家领土延伸,别国不得随意侵犯。它也体现军舰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中作用重大,能宣示主权、保护海上利益、开展国际合作等。
- 主权象征角度:在国际法里,国家领土涵盖领陆、领水、领空及底土。军舰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关键部分,等同于国家主权的延伸。它行驶到公海或其他海域,就像国家领土的动态延伸。例如,外国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登临本国军舰,这与不得随意侵入本国领土同理。
- 管辖权角度:军舰内部事务遵循船旗国法律,如同在本国领土上适用本国法律。若军舰上发生犯罪行为,一般由船旗国司法机关管辖。1873 年,英国“流浪者号”在公海被美国军舰追捕并拿捕,英国抗议,最终美国因无管辖权释放“流浪者号”,这凸显了军舰管辖权类似领土管辖权。
- 维护权益角度:在和平时期,军舰可开展外交活动、执行国际救援等,展现国家实力与形象。战争时期,军舰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力量,能抵御外部威胁,保护本国海上交通线、专属经济区权益等。
- 历史发展角度:大航海时代后,各国重视海洋,军舰成为争夺海洋权益重要工具。国家通过军舰巡航、护渔等,宣示对特定海域主权和权益,巩固在海洋领域地位。
二,从“军舰是航行的国土”视角看,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蕴含着重大意义
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拓展战略防御纵深:传统近海防御范围有限,现代战争威胁多元且远程打击能力强。强大的海军走向远洋,能在远海构建战略防线。例如,航母编队可在距离本土数千公里外执行任务,提前发现、预警和拦截来袭威胁,将防御前沿大幅外推,使国家本土获得更充裕的反应时间与战略缓冲空间。
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中国是贸易大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量通过海运完成。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大量依赖海上运输。海军走向远洋,能为商船护航,打击海盗、恐怖主义等威胁。如亚丁湾护航行动,中国海军长期部署舰艇,保障了商船安全,维护了海上交通线畅通,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与物资供应稳定。
应对新型安全挑战:海洋空间的网络战、电磁战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远洋海军具备更强的电子战、网络战能力,能在远海捍卫国家信息安全。同时,在极地、深海等新兴领域,海军可保障国家科研、资源开发等活动安全,维护国家在这些领域的主权权益。
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宣示主权与管辖权:中国对广阔海域拥有主权、管辖权及相关权益。海军舰艇通过定期远洋巡航、在争议海域巡逻等行动,如同在移动的国土上行使主权,彰显中国对相关海域的主权主张。例如在南海,中国海军的常态化巡逻,强化了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实际控制与管辖。
保护海洋资源开发: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向深海迈进。海军可为海上油气田开采平台、深海矿产勘探作业等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在国际海底区域,依据国际法规定的“区域”制度,海军能确保中国在该区域的资源开发权益不受侵犯,维护国家在全球海洋资源分配中的合理份额。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人道主义救援与减灾行动:当发生国际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引发的灾难时,海军舰艇因其机动性、自持力强等特点,能迅速抵达受灾地区。像在印度洋海啸、菲律宾台风灾害等救援行动中,中国海军及时提供物资、医疗救助,体现大国担当,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友好关系。
联合军事演习与训练:与各国海军在远洋开展联合演习、训练,是增进互信、交流战术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中国海军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身作战能力。同时,促进各国海军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地区与全球海洋和平稳定。
打击跨国犯罪:海盗、走私、贩毒等跨国犯罪活动威胁海上安全与秩序。中国海军走向远洋,与各国海军合作开展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有效打击此类犯罪。亚丁湾护航不仅保护了各国商船,还与多国海军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国际航运安全。
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
展示大国实力与责任:强大的远洋海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在国际事务中,海军力量的存在表明中国有能力履行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维和、海上安全保障等领域,海军发挥积极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尊重与认可,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海军在远洋与各国海军交流合作,倡导建设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秩序。通过分享海洋治理经验、开展海洋科研合作等,推动各国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