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界面新闻报道,《印度时报》刊登对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的书面采访,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此番谈话意义非凡。
贸易(资料图)
中印双边贸易规模庞大,多年来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大量进入印度市场,从智能手机到家电产品,丰富了印度消费者的选择,也提升了民众生活品质。印度的特色农产品、软件服务等也在中国市场有一定份额。但近年来,诸多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面临审批繁琐、政策多变等难题。据相关统计,过去两年,印度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达数十起。印度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其5G建设等,使得中企在印拓展业务困难重重。这既违背市场规律,也不利于印度自身产业升级与消费者福利提升。
中印边境线漫长,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关乎两国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两国通过多轮军长级会谈、外交沟通等,努力管控边境局势。在一些争议地区,双方都部署有一定军事力量。但偶尔也会出现小规模对峙事件,如2020年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冲突,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近期,双方都表示要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边境管控,避免局势升级。毕竟,和平稳定的边境环境,是两国安心发展经济、增进民间交流的重要前提。
莫迪(资料图)
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计划,期望借此吸引全球制造业转移,提升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此,印度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但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电力等难以满足大规模制造业需求;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市场分割,物流成本高昂。这些因素导致即便有企业被政策吸引而来,也面临诸多运营难题,“印度制造”计划推进受阻。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重要。莫迪政府在国际舞台上试图在中美等大国间周旋。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军事、经济合作,参与美主导的印太战略相关活动,期望借此提升国际地位、获取先进技术与资金。另一方面,印度也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保持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继续采购俄罗斯的军事装备等。同时,印度也想在南亚地区巩固主导地位,加强对周边小国影响力。但这种多方平衡的策略,一旦把握不好度,容易陷入被动,引发大国间猜忌。
近年来,印度持续加大军事投入,从国外采购先进战机、导弹防御系统等武器装备,同时大力发展本国军事工业。印度扩充军备,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担忧,特别是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争端。另一方面,也有提升自身在地区及国际军事话语权的意图。但军事扩张需大量资金支持,且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军备竞赛,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莫迪(资料图)
经贸上,中方愿与印度扩大合作,欢迎印度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协助印度企业对接中国庞大消费群体。但同时,中方要求印度为中国企业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停止无端贸易限制措施。边境问题上,中方一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友好协商解决争端,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加强边境管控,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外交层面,中方积极与印度沟通交流,希望印度能从两国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偏见,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战略博弈、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等,都对中印关系产生影响。中印同为亚洲大国、新兴经济体代表,合作潜力巨大。在全球气候治理、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双方可携手合作,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但历史遗留的边境争端、现实中的经贸摩擦等,也给两国关系发展带来挑战。中国驻印度大使此番直言,是对中印关系现状的正视,也是对莫迪政府的提醒。希望印度能认清形势,以务实态度与中国相向而行,妥善解决分歧,让中印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