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七省讨袁之役!揭秘“二次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

纵横点 2024-09-16 16:09:53

《觉醒年代》的故事背景从1915年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发了革命党人坚决斗争为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复兴之路;真实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火烧赵家楼”、“五四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准确性和必要性,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

那是个追求理想的年代,那是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启迪民智,倡导新文化,启蒙运动,掀起新思潮;《觉醒年代》的故事背景从1915年到1921年,从创办《青年杂志》到更名为《新青年》,从成为民众思想解放的文化阵地到作为我党的机关刊物,期间贯穿了很多历史事件,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

《觉醒年代》里的毛泽东

电视剧《觉醒年代》开始的背景就是在“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很多革命党的领袖逃往日本避难,包括章士钊、陈独秀等,而这个时候,李大钊等人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留学士子们对于中国该走哪条救国图强之路争执不下,有的说应该走民主共和之路,还有的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总之莫衷一是;而陈独秀与李大钊也在那里引为知己,立下共同拯救中国之宏愿。

那么包括陈独秀、章士钊在内的众人必须逃亡日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他们不得不躲避袁世凯的缉捕,那么在现代历史上,“二次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次革命”当时全国形势图

其实“二次革命”是相对于辛亥革命来说的,辛亥革命算是“一次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在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以后,引发了中国巨大的社会变革,更是推动了中华儿女的思想解放。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孙中山

袁世凯

“二次革命”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事件,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而这一时期却是当时的中国要开国会,争取民主共和的关键节点。

孙中山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而后来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革命党人并没有绝对的武装力量,而且互相之间也不团结,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他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为了临时大总统,随后便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对于民主共和,他更是坚决反对,因此南方的革命党各派势力,就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宋教仁当时组建了国民党,如果实施西方那样的议会民主,占据代表多数的国民党人,真的会控制政权,这是袁世凯所不能允许的,因此宋教仁就被暗杀了;当然宋教仁的死,事有蹊跷,到现在还有一定争议和谜团,但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反对“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之心,已然昭然若揭。

袁世凯与列强公使

同时,为了抓紧备战,对付南方各省的革命党,袁世凯还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这五大列强发起“善后大借款”,金额达到了250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而且他是想用在屠杀同胞的备战上,他打算控制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同时发兵攻击南方诸省,对于反对他的革命党人,他一律予以免职,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等革命党人就全部被他罢免了。

“二次革命”期间,孙中山、黄兴与革命党人合影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孙中山看到自己为了革命做出的让步,并没有取得预想结果,便从日本回到中国,发起了讨袁之役,但是由于孙中山手上并没有实权,也没有军队,南方诸省又各自为政,意见不统一,所以被袁世凯巧妙利用,因此战事进展对革命党越来越不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春夏之际,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了三次军事会议,部署讨袁战略,并呼吁南方省份独立,但是他根本指挥不动各方势力,而这些势力又被袁世凯各个击破,形势越来越危急。

江西都督李烈钧

袁世凯的军队本来就占据优势,自北向南进军神速,江西都督李烈钧是个思想进步的人,他认同孙中山主张,在辛亥革命中就立有大功,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在1913年7月带领江西率先独立,而且组织军队与袁军激战。

革命党人黄兴

这个时候,革命党人黄兴也到江苏南京组织了讨袁部队,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上海也都纷纷响应,也组织起了讨袁力量,革命党终于有了与袁军一较高下的可能。

民国军阀冯国璋

袁世凯的部队第1军由段芝贵率领,共一万五千余人,负责攻击李烈钧率领的江西军;袁军第2军由冯国璋率领,加上“复辟派”张勋的武卫军总共两万五千人,攻击江苏和安徽,重点夺取革命党重镇南京;而郑汝成则率海军战舰运送军队到上海;汤芗茗则率另外的军舰沿着长江攻击江西九江。

江西方面压力最大,陆上有段芝贵,水上有汤芗铭,江西都督李烈钧临危不乱,他下令赣军林虎为左路司令;从德安攻击九江的敌人,赣军方声涛为右路司令,从姑塘攻击九江的敌人;同时安排何子奇守备湖口,以图夺取九江,九江成了当时袁军和讨袁军重点争夺的战场。

《觉醒年代》中的“五四运动”

7月12日,林虎所部率先反击,重创袁军第6师,占领沙河,把袁军打退到瓜子岭,但方声涛所部行军缓慢,没有配合到位,所以坐失戎机,让袁军第6师缓了过来,后来袁军第2师王占元所部也加入战斗,跟第6师把江西左右两路讨袁军击退;7月24日,袁军又出动海军攻占了湖口,拿下了姑塘,随后不久就占领了江西南昌,李烈钧、林虎、方声涛只能率残部退守。

江苏方面由黄兴率领,他以讨袁军第3师守住北面门户徐州,第8师混成旅也开赴徐州,重点控制津浦铁路,抗击北面的冯国璋所部,由第1师和第2师负责防守淮阴至扬州战线,重点盯防张勋军队。

辛亥革命让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讨袁军第3师一开始的进军也比较顺利,打败了韩庄的袁军第5师方玉谱部,后来袁军张勋所部赶到,讨袁军第3师败退下来,黄兴又下令讨袁军第8师与第3师会合,反败为胜,将袁军打得是节节败退。

但讨袁军第3师骑兵团这个时候却反水,倒向了袁世凯,而张勋所部的袁军随后就攻取了徐州、淮阴和扬州,黄兴见大势已去,便离开南京去往了上海避难,袁军冯国璋所部趁势便攻占了安徽蚌埠、滁州等地。

《觉醒年代》剧照

江苏方面在黄兴离开以后,何海鸣负责组织剩余的军队坚守南京,张勋所部很快来到,讨袁军重要的军事据点都被夺走,这个时候冯国璋所部也兵临城下,他们的兵力占有优势,装备也更充足,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南京城失守。

而上海方面,陈其美所部在攻击江南制造局的时候,久攻不下,只能撤退,一部在退军的过程中,被列强英军缴械,另一部撤往了吴淞和宝山一线,袁军仗着海军优势,一举拿下吴淞,上海讨袁军也被打败了。

《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

安徽方面,由柏文蔚率领,但是他的部下也出了通敌之人,师长胡万泰反叛,釜底抽薪,他反戈一击,进攻柏文蔚的都督府,拿下芜湖以后,柏文蔚的讨袁军也失败了。

广东方面,听令袁世凯的广西都督陆荣廷率领龙济光等进犯粤地,讨袁军陈炯明抵抗不了,逃到了香港。

《觉醒年代》剧照

四川方面,熊克武率军讨伐袁世凯,却腹背受敌,其他四川的军队也帮着袁世凯攻击熊克武所部,云南也有军队参与围攻,四川方面的讨袁行动就这样也失败了。

福建和湖南这两省虽然也宣布了独立,但是并没有在“二次革命”中组织军队讨伐袁世凯,看到其他省份讨袁行动相继失利以后,便很快取消了独立,袁世凯没动一兵一卒就拿下了福建、湖南两省,就这样参与反袁独立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广东、四川、福建、湖南的七省一市又全部被袁世凯所控制。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

在“二次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党人的领导孙中山、黄兴等受到袁世凯的全国通缉,只能逃亡日本,革命党人的运动进入低潮。

而正如《觉醒年代》中所展现的那样,陈独秀、章士钊也是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而不得不逃往日本,而陈独秀则因为当时担任了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并在安徽一带组织革命运动,家人就受到了牵连与迫害,而他也一度处于危险之中,曾被捕入狱,受到打压。

《新青年》杂志

后来在1914年,陈独秀到了日本与章士钊一起创办了杂志《甲寅》,并开始用“陈独秀”这个名字,发表了很多思想觉醒的文章,并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领导了“五四运动”,与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而陈独秀也由此成为了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陈独秀《敬告青年》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

“二次革命”的失败,固然有袁世凯具备更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人心不齐,意见不一致,他们各自为政,又缺乏配合;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坚定的反帝反封建之信念,因此轰轰烈烈的讨袁战争归于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

即便如此,“二次革命”依然有着很积极的意义,它进一步宣导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反对了封建独裁统治;更是让帝国主义的列强们深刻意识到,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强运动是轰轰烈烈的,也是坚定不移的,而当时的中国也正在探索,试图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重新崛起之路,不久以后,中国真的找到了!百年前的中国是一头暂时沉睡的雄狮,永远是不屈的,也必然会觉醒的!

纵横点原创历史文章,喜欢就请点上方的关注支持一下吧,谢谢大家!

0 阅读:1

纵横点

简介:人文历史寻迹,古典名著解读,影视传奇回味,尽在纵横点。